下午五点半,太阳仍然悬在天空,映射出灞河的粼粼波光。微风携带着热腾腾的空气扑面而来,“90后”李佳嵘打开汽车后备箱,开始布置自己的小摊位。
只见她在汽车边支起一张木质小桌,娴熟地拿出两张波西米亚风的桌布铺在上面,装着原材料的食盒依次摆开,以泰式饮料和小吃为主。摊位旁,条幅上的“嘹taitai”(陕西方言:好得很)“舂鸡爪”等字符随风跃动,引人注目。
7月4日,游客在位于西安市浐灞生态区的后备箱集市游览。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我自己开了一家化妆品公司,晚上来摆摊儿不完全是为了挣钱。这里可以结交到许多朋友,比窝在家里玩手机、看电视有趣。”李佳嵘说,缘于摆摊儿,她已经建起一个200多人的同好群,平时有空会约着一起骑车、兜风。
李佳嵘的摊位设在陕西省西安市浐灞生态区,临近宽阔的灞河。据她介绍,三年前陆续有年轻人到这里摆摊,因附近曾有一家名为“后海”的餐厅,所以人们渐渐将这片地方称为“西安后海”。
地处内陆腹地的人,对大海总是格外向往。穿城而过的灞河满足了西安人的这种向往。落日余晖映在流淌的河面上,壮观的斜拉桥绚丽夺目,河岸的灯光五彩斑斓,犹如星光点缀其中,营造出一副别样的城市夜间氛围。漫步灞河岸边,晚风拂面,河景醉人,品味咖啡,品尝美食,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
夏夜,这里便成为年轻人的休闲娱乐打卡地。许多像李佳嵘一样的年轻人来到这里,一边摆摊儿,一边结交来自天南地北的朋友。
7月4日,游客在位于西安市浐灞生态区的后备箱集市游览。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的传播,使得“西安后海”迅速走红,但拥挤的人群给附近交通、管理等带来挑战。今年以来,浐灞生态区综合统筹安排交警、城管、保洁等力量,引导周边地区有序发展。一个更加成熟的夜间创意集市逐渐形成。
年轻的摊主发挥艺术创造力,精心布置的陈设和装饰品,把摊位打造成一个个小小的艺术空间,充满了时尚文艺气息。现场烹饪的食品,香气四溢,烟火气十足,满足了年轻人“吹着海风,吃着烧烤”的畅想。
“这里以前是由年轻人自发形成的集市,公司介入运营后,从品牌招募、食品安全、从业人员资质等多方面进行了改善。目前,整个集市有180个商户,以年轻人为主,每天晚上人流量达两三万人次。”运营“西安后海”的一家企业负责人王译说。
作为深耕夜间消费领域多年的业内人士,王译认为,年轻人的夜间娱乐形式已经完成了由“灯光一亮,人头攒动”的观赏式消费到“人在画中游”的互动式消费的转变。“年轻人晚上聚集于此,不是为了单纯赏游,更多的是寻找一种放松式、浪漫式的独特体验。”他说。
除了社交娱乐外,也有一些年轻人选择在“摆摊儿”中锻炼自己,寻找商机。27岁的王世豪便是其中之一。白天在建筑公司工作的他,夜晚在“西安后海”经营着一个汉堡摊位。为此他提前注册了一家餐饮公司。
7月4日,游客在位于西安市浐灞生态区的后备箱集市游览。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从摆摊学起,交最少的学费,学最实用的课。”王世豪说,从摊位布置、原材料采购、口味研发,他都亲自把关。小小的摊位成为他实现创意的大舞台。
专注于文旅研究的西安科技大学教授崔琰认为,“西安后海”作为一个快速成长起来的新兴景点,火爆程度甚至超过了西安的一些老牌旅游景点,催生了火热的夜间后备箱集市,打造出一个独特新颖的城市夜间消费形态。
“后备箱集市等新消费场景的出现,反映了一部分年轻群体的生活观。有的是为了生计,有的不一定缺钱,带着一种玩的心态追逐一种潮流,因为开车卖东西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一定程度上,这也为一些年轻人探索创业梦提供了机会。”崔琰说。
太阳渐渐沉没于灞河边际,灞河沿岸熙攘喧闹,人流涌动,打扮靓丽的男孩女孩穿梭其中,时不时停下打卡拍照。
行走其间,个性化的设计和标语随处可见:“把生活调成自己喜欢的频道”“咖啡、奶茶、柠檬茶,尝尽所有世间美味,笑对人生世态芳华”……“这些标语也表达了我们年轻人笑对人生的心态。”李佳嵘说。
每个夜晚,这种热闹的景象都会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