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良田”如何“粮用”? 探寻全市208.73万亩耕地的“保护经”

时间:2023-06-25 10:03编辑:admin来源:互联网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

良田

航拍长安区五台街道西甘村田块

6月20日午后,王清峰像往常一样,打开手机里的巡田软件,便下地里查看村里刚种下不久的玉米的出苗情况,边看还边忙着在本子上做记录。

王清峰是长安区五台街道西甘村党支部书记,去年当上了村里的田长。发挥一线“瞭望哨”的作用,及时发现、制止、上报违法占用耕地、破坏耕地、撂荒耕地等各类“非农化”“非粮化”行为,这是他作为田长最主要的工作。

近年来,西安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措施,积极探索田长制,持续推进智慧耕保建设,不断规范耕地“两平衡”……在第33个全国土地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村组、乡镇、区县……探寻全市208.73万亩耕地“良田粮用”的“保护经”。

全面推行田长制

守护耕地“生命线”

“在我们村,耕地不仅有田长守护,每块地还都有‘电子身份证’。”王清峰指着一片玉米地边的一块田长公示牌说。记者看到,这块蓝色的公示牌上标注的田块名称是西甘村二组,除了田块基本情况外,还公示有各级田长的信息,甚至村小组85户农户的田块信息也用85个二维码清楚地展示出来。记者拿出手机随机选取了一个二维码“扫一扫”后,屏幕上立马弹出了该田块的相关信息:承包人是谁,地类属性是什么,地块面积多少,种植内容,另外还附有田块的照片。“这就是一户村民家1.32亩耕地的‘电子身份证’。”王清峰介绍,巡田过程中,田长会根据“电子身份证”显示的信息,不定期地核对耕地是否存在违法占用和破坏的情况。

在这块田长制公示牌不远处,还立着一块西甘村田长制公示牌,上面公示着全村的永久基本农田分布图,清晰地标注着全村879.37亩的耕地保护目标,以及870.95亩的永久基本农田。记者发现,与其他区县田长制不同的是,这里的公示牌上在三级田长之后还有一个三级副田长,这是长安区织密田长网络神经末梢的一个创新办法。

五台街道党工委委员、西甘村乡村振兴第一书记李龙就是该村的三级副田长。与四级田长王清峰一样,他的工作也包含巡田,每周至少一次,在手机上点开巡田App,边走边工作,在村里的农田巡上一圈至少要走五六公里,碰到农户在田间作业,他也会到田间查看作物长势,更为重要的是看看有没有在耕地上栽树、种植非粮作物、建房这些违规行为。“今年大家伙算是打赢了夏收这场硬仗,目前正是种玉米的时候,作为田长,我得在确保耕地不撂荒的情况下,帮着农户选好品种、保障粮食生产。同时,一旦遇到违规行为必须要及时制止,解决不了的,拍照上传,进行问题上报,交由三级田长,这样逐级上报解决。”李龙说。

说起田长工作,李龙打开了话匣子,“基层田长要把住最前端的关口。耕地保护,功夫下在平时,平常村里开会或者入户走访,我们就要宣传耕地保护。”李龙说,随着田长制的推行,农户的耕地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现在村里不论是谁家想在地里种果树、建鸡舍,事前都会找田长咨询政策,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合规合法。

守住“耕”基,乡镇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耕地保护的“第一公里”。耕地集中连片,铺就田园美丽画卷的背后,汇聚了众多耕地保护的力量。记者从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了解到,2022年10月25日,市委、市政府出台《西安市关于全面建立耕地保护田长制的实施方案》,在全省率先全面建立市、区县、镇街、村组四级“田长制”管理模式,压实耕地保护属地监管责任,实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建立“市级统筹、区县主责、镇街负责、村组落实”的工作体系。层层压实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将耕地保护工作落实落地落细,助力推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目前,市、区县两级田长办已全部成立,18个涉农区县、开发区实施方案已全部下发,全市一级田长2名、二级田长58名、三级田长327名、四级田长1947名、网格员10509名,共12843名人员已全部明确到位,“田长+网格长”的网格化监管格局初步形成。

布阵“空天地网”

赋能智慧监管

保护耕地要像保护文物那样来做,甚至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来做,织起一张耕地保护智慧监测网不可或缺。

“目前耕地保护在监测端,正在调集‘空天地网’可以使用的所有手段。”西安市资源规划局耕地保护监督处三级调研员王宇告诉记者,当下,西安市正在推进智慧耕保监管系统建设。不久后,全市集中连片耕地等重点区域附近的铁塔上将安装高清视频监控设备,借助视频自动巡航和全天候在线监测的优势,结合图像识别技术,对疑似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破坏耕地行为进行抓拍、预警。同时,通过田长制App,形成包括田长管理、移动巡田、轨迹记录、视频查看、标牌管理、事件上报、综合分析等多角度、全流程的耕地实时监管模式,使耕地保护工作真正做到有迹可循、有据可查、有法可依。此外,市资源规划部门将整合全市已有资源,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运用遥感监测、视频监控、网格巡查上报等多维感知手段,完善“人防+技防”的动态监测监管体系,形成耕地违法问题发现、核实、处置、督察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实现耕地保护智慧化管理。

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遏制新增违法用地问题,创新自然资源执法监管模式,提升自然资源执法监管水平也至关重要。除通过遥感卫星监测+前后影像叠加对比,判断哪些是合法图斑,哪些是违法图斑,及时组织对违法用地行为开展查处整改外;今年5月,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执法监察队自主研发的自然资源执法综合监管平台系统上线运行,基层田长、网格员定期巡逻,各级自然资源执法人员日常巡查、群众举报、卫星监测等全方位违法线索通过系统平台进行归集,实现自然资源违法行为由“事后发现、被动查处”向“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早预警”转变,构建起“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监管伴全程”执法监管新机制,从而减少社会资源浪费,遏制违法建设占用和破坏耕地。

此外,推进司法衔接,形成打击合力也是自然资源执法监管的创新模式。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执法监察队副队长孙鹏告诉记者,西安市资源规划局与陕西省人民检察院西安铁路运输分院、西安市检察院取得联系,分别建立了自然资源执法与行政检察衔接工作机制,与西安铁路运输法院建立了行政、资源环境审判和行政应诉联络工作机制,会同陕西省人民检察院西安铁路运输分院、西安市公安局建立了涉嫌土地及矿产资源犯罪案件衔接工作机制,与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举行了“深化府院联动机制助推自然资源保护”签约仪式,建立了常态化工作联系机制,完善了资源规划主管部门与政法机关的联合联动,共同推进线索核查和移交、协同办案机制的落实,进而推动形成依法查处违法用地的高压态势。

落实占补平衡

严守耕地红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为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破解保发展与保耕地的矛盾,我国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所谓“耕地占补平衡”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要按照“占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为破解我市耕地占补平衡难题,我们一方面积极争取省级最大支持,一方面指导区县依据国家最新政策,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加快推进补充耕地项目实施。2018-2022年全市共落实占补平衡耕地指标7.51万亩、粮食产能指标2918.33万公斤,建设占用耕地100%落实占补平衡。保障了西安外环高速、污水污泥处理厂、灾后重建、比亚迪、地铁、电网攻坚、村民安置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用地需求。”王宇说。今年全市将全力以赴完成省级下达我市5000亩补充耕地任务。

为充分调动各地保护耕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西安在全省首创耕地保护激励新机制,按照“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市级每年设立5000万元耕地保护专项奖补资金,其中激励资金2000万元,对工作成效突出的20个镇街分别给予100万资金奖励;奖补资金3000万元,根据耕地保护面积占比下达区县,让基层特别是广大群众从“多种粮、种好粮”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而实现土地节约,从而实现“良田粮用”。


上一篇:西安华清宫景区推出“仲夏端午 拾趣华清”端午节系列活动

下一篇:端午假期订单量同比增长199% 西安霸榜全国十大热门目的地

阅读排行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