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安区有两棵“舍公柏”,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5月6日,华商报记者来到长安区子午街道南杜角村,见到了这两棵郁郁葱葱的柏树。
南杜角村又叫南豆角村,村子的名字由来一说是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设立杜县,该村在杜县的边角,而当地人“杜”与“豆”音不分,所以便有了南豆角。还有一种说法杜为堵,古时为守护长安城,防止秦岭兵匪沿子午道进入关中滋扰百姓,便在子午道北口建了四个驻兵的村寨,各守一角,称为东、西、南、北杜(堵)角村。
双柏相扶苍翠碧绿已逾千年
两棵古柏位于村子的西南角,穿过村子的城门就可见到,现在用铁栅栏围住,根据它们的“身份证”可知,这两棵树为散生侧柏,一棵树高15m,胸径83cm,冠幅9.6m,另一棵树高14m,胸径113cm,冠幅14m,两棵树树龄均在1500年,属于特级保护古树名木。
据了解,侧柏是柏科侧柏属乔木,为中国特有树种,分布广泛,栽培历史悠久,因其四季常青,树形美观,故有“百木之长”的美誉。侧柏树龄可长达数百年,因此也被看作是“吉祥树”。
在现场记者看到,即使过去千年,两棵树依旧葱茏,南边的那棵主干较为粗壮,根系裸露,盘根错节,犹如苍龙伏地一般,古朴而充满力量,东面一枝干有断裂的痕迹,北边那棵主干虽细但挺直高耸,枝干较少,两树部分枝桠交缠,仿佛一对多年相扶的老友。
栅栏里还有两块石碑,一块为杜角村简介,寥寥数百字为来人讲述村子千年来的变迁,另一块稍有模糊,依稀能看出“洪山镇定风水”字样,除此外,最引人注目的还有一个巨大的石头雕像,雕像只是一个人头,上面的五官栩栩如生,附近村民称这个石雕为“社公爷”。
记者从树旁一展板处了解到,这两棵千年古柏,为伹堷寺前所植,后寺庙被毁,树木仍屹立原地,栉风沐雨。树下那一尊石雕头像,相传是夏朝后稷头像,剑眉方脸,鼻直口阔,前庭饱满,神态深沉,气势轩昂,栩栩如生,后稷因喜爱农耕,故葬身露首,以便掌握物候,督促人们及时耕种与收割,被称社公爷。又一民间传说,称该石像是一县令舍公的头像,舍公爱民如子,因此古柏也被称为“舍公柏”。
古村与古树,承载着村民诸多回忆
村民杨春曹今年64岁,他说古树就像是守卫一样镇守在村口,村里的老人说树的东面原来有一个寺庙,这两棵古柏应该就是庙门口镇守的“神树”,幼时自己与玩伴还经常爬到树上眺望远方,“那个时候没有铁栅栏,我们也不知道这是古树,只是觉得树很粗壮有一定年头了,后来才发现原来这两棵树竟活了1500年。”杨春曹说,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村民们都喜欢来古柏下乘凉,“我们村子也是千年的古村了,可以说古树见证了村子的变化,没有古树就没有村子,所以只要天晴没事,大家就喜欢来这边溜达聊天。古柏还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定期还会对周边杂草进行清除。”
除古树外,树下的“社公爷”石雕也极具传奇色彩,杨春曹告诉记者,大家也不清楚这个石雕是谁雕刻的,记忆里石雕与古柏一直就在这里,别的村子也有社公爷的石雕,但都没有他们村子里的栩栩如生。“老一辈人说石雕这个样子,是因为社公爷身子埋在地下,忧心村民的庄稼所以露出一个头望向西南田地方向,时时刻刻督促要勤于耕种。”附近村民刘阿姨也说,前几年村子大旱,眼看庄稼要歉收,大家就一起去向社公爷求雨,之后果真就天降大雨,“当然这些都是传说,经常会有外地人来村里就为看一眼古柏,拜一拜社公爷。”杨春曹说。
成立领导小组,初步建成古树名木电子资源库
记者从长安区秦保局获悉,长安区现有古树名木270株,其中一级古树名木74株,二级64株,三级132株。区秦保局还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了专业普查队伍,对全区古树名木进行全面体检,初步建成古树名木电子资源库,并为部分一级古树特制了电子身份证,形成了古树名木分布一张图。
在保护方面,首先采取一树一检,分类施策的方式进行监测保护。其次施行一树一策,多措并举,对古树名木施行抢救修复和病虫害防治。最后采取普查、宣传齐头并进方式积极宣传,提高群众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保护古树名木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