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6日至5月8日
汉中市人民政府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
主办的
汉中天坑群第八次国际联合科考
即将拉开帷幕
天悬天坑航拍图
届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王双明、张平;国际洞穴联合会副主席兹德内克·莫提契卡,来自捷克、波兰、法国的岩溶地质、洞穴探测专家;中省市相关部门领导;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教授将深入巴山腹地开展洞穴系统、古生物化石、生物多样性等12个专项课题调查,探究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的奥秘。
伯牛坑-天洞
2016年至今,汉中天坑群进行了7次国际联合科考,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汉中天坑群规模宏大、类型齐全、生物多样性丰富,构造位置独特,极具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是我国三大天坑洞穴系统之一,是世界岩溶地貌博物馆,具备世界级资源禀赋的地质遗迹。
兴隆洞漏斗
汉中天坑群简介
汉中,北依秦岭、南接大巴山,处于中国版图“重心”“核心”“绿心”的位置,是一块风水宝地。其南边的大巴山横亘川陕,处于亚热带气候带,四季分明,降水丰富,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具有形成天坑的天然条件。于是,绵延起伏、广袤无垠的大巴山里便有了星罗棋布、瑰丽奇谲的天坑。
罗圈岩天坑
汉中天坑群位于北纬33度附近,是湿润热带、亚热带岩溶地貌区最北界首次发现的地质景观,是国内最高纬度的大型天坑群,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二十一世纪地理大发现”。
伯牛天坑天眼天生桥
地质遗迹分布的最核心区域,地势险要,人迹罕至,岩溶系统完整,生态环境良好,大部分天坑都处于原始状态,或为次生林掩盖,或为农田包围,发育阶段保存完整,其科学性、稀有性、完整性等科学属性禀赋优异,填补了我国乃至世界岩溶地质的研究空白,增加了古生物研究原始样本,对全球天坑分布及形成,以及古地理古气候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伯牛天坑俯视
伯牛天坑底部
经调查,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市南郑区小南海镇、西乡县骆家坝镇、宁强县禅家岩镇、镇巴县三元镇等四个区域,面积约5019平方公里。其中,天坑资源55处(超级2处,大型7处,常规46处),南郑区24处、镇巴19处、西乡7处、宁强5处,四个地区天坑群各具特色,形成相对独立的天坑群景观区,总体构成东西约200km、南北110km的岩溶地貌景观带。
回龙沟地缝
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资源类型繁多,除55处天坑资源外,还包含多处岩溶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地质构造形迹景观、地质剖面景观及古生物样本资源,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科学研究价值。
天悬天坑仰视图
汉中天坑群保存了全球同纬度地带上类型最为独特、覆盖面积最大、连续分布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原始森林,其生态过程演化的独特性和代表性,具有突出价值。
伯牛天坑地下河
地洞河天坑
圈闭化的生态系统为特有和珍稀物种提供了栖息地,据不完全统计,汉中天坑群区域内分布有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0种,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动物57种,先后发现陕西新记录物种57种,使之成为喀斯特地区特殊的“生物基因库”。
汉中天坑群发现历程
1981年
国家地质工作者深入陕南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发现大规模的坑体,将之称为“岩溶漏斗”或“落水洞”;
2016年初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联合中外地质专家深入南郑小南海、镇巴三元镇、西乡骆家坝、宁强禅家岩开展调查,从而发现了汉中天坑群;
2016年7月
“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调查”项目正式启动;
2016年11月
陕西省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公布了汉中天坑群考察的阶段性成果,媒体评价为“地质自然博物馆”“地球送给人类的礼物”;
2017年上半年
《中国国家地理》推出重磅文章《汉中天坑群:竟然一直藏到今天》,把汉中天坑誉为“二十一世纪地理大发现”;
2017年11月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地理·中国》播出了《天坑奇观·汉中天坑》系列纪录片,评价汉中天坑群“是迄今为止,北半球最北界,也是全球最高纬度首次发现的大型天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