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二次赴南极科考的西大博士:保护地球 实则是保护我们自己

时间:2023-04-22 12:55编辑:admin来源:网络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

       4月6日,在乘坐的“雪龙2”号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后,西北大学地质系刘兆博士顺利结束为期近半年的第二次南极科考之旅。

  南极,这一世人眼中的世界尽头,在通过研究岩石矿物来揭示地球演化和形成历史的地质系博士眼中是什么样的呢?它在南极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image.png

        到达南极圈有2种线路  到“中山站”得坐直升机

  2016年11月至2017年4月11日,刘兆曾参加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此次是他第二次踏足南极进行地质科学考察,也是中国科考队的第39次南极科考。

  “第一次是导师力荐,这次前往南极,我对于南极的地质情况和研究前沿,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对再次入选深感荣幸。”刘兆说,“一般而言,国内去南极科考有2种线路:一种是先乘飞机到达大洋洲,再换乘考察船前往南极;还有一种就是全程坐船,到达中山站附近海域,一般都需要换乘直升机到达科考站。”

\

\

  两次去南极科考,刘兆博士都是全程随船,来回有2个月都在海上漂着。

  “因充满期待,去程还好,但返程确实有点漫长,应该是归乡心切的缘故吧。”刘兆说,“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来回路上都可以看到很漂亮的风景,而且能经过巴厘岛,这是漫漫路途中唯一繁华的地方,在船上看到点点星光的烟火气,是很不一样的感觉。”

  “南极的大风暴雪说来就来 一夜的积雪可达1米以上”

  目前,中国在南极已建成4座科考站,分别是:1985年2月20日建成的长城站;1989年2月26日建成的的中山站;2009年1月27日建成的昆仑站;2014年2月8日建成的泰山站,刘兆两次都是在中山站驻站。

  “长城站在南极圈外,其他站都建在南极圈以内。”刘兆说,“南极圈是南纬66度34分的纬线圈,大家口中的“南极州”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内,也是发生极昼、极夜最北边界。”

  南极一年只有冬夏两季,刘兆两次都是在南极的夏季到达,在从夏到冬的过渡期返程。“夏季南极的温度大约是零下10度到零度左右,冬季南极温度最低可达零下30多度。”刘兆说。

  南极气候多变,经常会遇到8级以上的大风,刘兆这次到达南极,遇到的最大风力达到了11级,所以中山站的建筑基本都是抗风的。

  同样,暴雪也是说下就下。“我们返程前2月底就下了一场大雪,一夜的积雪厚度差不多齐腰,至少得有1米厚。第二天工作人员得先蹚着雪到挖掘机跟前,再开着挖掘机扫雪扫出一条路,方便其他人从宿舍走到食堂去吃饭。”刘兆说。

  在南极科考 其实危险重重

  刘兆说:“所以南极科考出站考察的‘窗口期’很短,科考站也都必须设有天气预报员,必须依据天气情况安排外出考察。”

  此次南极科考,刘兆进行了2次出站考察,分别为期4天和9天。

  “出站考察有很多要求。”刘兆说、“比如,必须2人一组,必备冰镐、墨镜、防晒霜、指南针、帐篷、海绵垫、睡袋、铱星电话、地图、食物和饮用水等,这是为了保障人员安全。”

  刘兆的两次出站考察都在距中山站90-130公里的区域,需要直升机送达,

  “出站考察需要穿统一的明亮橙红色企鹅连体衣,一方面为了保暖,遇到危险时也方便救援力量快速发现。”刘兆说,“出站考察的危险无处不在:第一次外出考察时,有一天我因大意忘记涂防晒霜,一开始是阴天,但是下午的时候太阳突然出来了,瞬间我就感觉脸上火辣辣,回来就蜕皮了。没有大规模人类活动,南极的大气层很薄,加之地面冰雪的反射,紫外线十分强。”

  出站考察时,他们只能睡在帐篷里。“南极没有我们概念中的‘土壤’,没有腐殖质,地表要么是冰雪、基岩,要么是岩石风化形成的细碎砂石层,有的裸露,有的埋在雪下。出站考察时帐篷必须搭在岩石上,也很硌人,所以睡觉时必须用睡袋,下面也要垫上气垫。”刘兆说,“这次考察还遇到一次危险情况,我和地质科学院的一位老师出站考察期间,本想沿着冰盖边缘到达工作区,但是前一天刮了一晚上大风,冰盖上没有积雪,只有蓝冰,表面非常滑,我们发现的时候进退两难,只能硬着头皮沿着原路一点点返回,几百米的路程,花了两个小时左右才走完。”

  他又补充说:“其实南极没有路,路都是科考工作人员走出来的。在南极冰盖上走路一定记得带冰镐,大雪常常掩盖了一切危险,像冰裂缝、悬崖等,如果不用冰镐探路,很可能一脚踩空。此前就发生过其他国家的科考工作人员在站区掉进冰裂缝,最终死亡的惨剧。”

  另外,在南极还需面临走失的危险。“六年前去南极的时候,我刚出站不远,方向就有点迷失,只能赶紧找个高点儿的山头确认方向。在中山站站区有联通信号,房间内也有网络,但是网速比较慢。而在我们外出工作时,只能依靠铱星电话和对讲机。指南针是地质工作人员出站考察的必备品,只是由于磁偏角的缘故,需要手动调整才能使用,在中山站,指南针磁偏角达70多度。”刘兆说。

  问他在极昼那段时间晚上怎么休息?会不适应吗?刘兆说:“我出站考察都发生在极昼期间,帐篷用的是隔光布,其实也不影响,因为确实是太累了。”

  猫着腰走了好几公里 发现了想要的“超高温麻粒岩”

  问他有多累?

  刘兆说:“有次出站考察,我和同事从第一天7点半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4点半。回到帐篷倒头就睡,天再亮都睡得着。”

  他还说每次出站考察前都得搜索大量文献资料。“比如,这次我出站考察的一个半岛曾是我们专业研究的一个热点区域,也是我研究生导师做博士毕业论文的地方。我这次也找到了‘假蓝宝石’,这是超高温麻粒岩中的一种特征矿物,是我手持放大镜猫着腰,走了好几公里才在路边一处角落发现。”刘兆说,“我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超高温麻粒岩,除假蓝宝石外,这类岩石中还存在石榴石和斜方辉石、矽线石等矿物。我们在野外除了采样外,还要测量其产状(即其倾角、走向和倾向),结合室内实验分析和模拟计算,确定岩石经历的温度-压力历史,进而揭示该区域的构造演化历史。我们的研究区普遍经历了泛非期(距今5.4亿年左右)构造事件的影响,局部保留了格林维尔期(距今约10亿年)的年龄信息,这对于我们研究冈瓦纳大陆在南极的聚合过程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岩石是研究地球演化的DNA,刘兆通过地质锤,获取拳头大小的若干岩石样品,这些样品会被带到国内实验室进行分析。

\

\

  “在南极 只会更明白人类的渺小”

  洁白的雪花、澄澈的湖泊、没有植物而一望无际的冰川雪山,这是刘兆眼中一尘不染的南极。

  占有地球淡水资源70%的冰盖,富含铁矿等各类矿石资源的南极……这是刘兆眼中神秘、未知的南极。

  在科考站内徘徊、与人友好而不自知的企鹅;在低空盘旋伺机抢夺人类食物、眼神凶猛的贼鸥;一段时间不看,就肉眼可见的位移的冰川,这是刘兆眼中因少有人类活动而保留地球本来面貌的南极。

  “除科研外,各国南极科考者都在竭尽全力保护南极该有的样子。”刘兆说,“比如,大家在南极产生的所有生活垃圾不是就地降解处理,就是封存带回国内处理。”

  面对白茫茫的一片广阔天地,刘兆会时常生出人类是如此渺小的感叹。

  “就像此前在网络上很火的‘如果地球46亿年压缩成1天’的视频,尽管人类算是地球历史上最智慧的生物,但人类在地球漫长的生命历史中真的只是一瞬。”刘兆说,“而我们从事地质学研究的,也在对前59分钟的研究中见证了太多的潮起潮落,所以我觉得对人类来说,保护地球实则是延续我们人类的文明,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上一篇:610余名学生,乘坐安康——铜川列车开启红色研学之旅

下一篇:超市2元鸡胸肉“熏臭”砧板刀具 人人乐最终赔偿800元

阅读排行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