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讲解昆虫的体躯结构。
数量众多的蝴蝶标本。
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用它们的灵动为这个世界增添了别样的光彩。日前,记者走进位于西安高新区第十初级中学校园里的昆虫博物馆,带大家一起探秘美丽的昆虫世界。
多彩自然在这里浓缩
各式各样的蝴蝶、不同形态的螳螂、不同种类的甲壳虫……走进昆虫博物馆,宛如艺术品的各类昆虫标本,绽放着极致的美丽,让人仿佛进入爱丽丝梦游的奇幻仙境。
博物馆门口有一棵树,乍一看很普通,可走近细看,却是别有洞天。“这棵树上悬挂有100多只蝴蝶蛹,最近春暖开花,这里的蛹就会一只一只的羽化成蝶。”生物教师蒋君怡正给记者介绍着,就有一只刚刚羽化的玉带凤蝶飞了出来。记者看到,刚羽化的蝴蝶翅膀柔软皱缩,在数十分钟内,翅膀迅速伸展,很快就能四处飞舞了。
昆虫的分类、体躯结构、发育过程等有关知识,在这里也都能找到答案。“这些都是生物学八年级会学到的部分内容,我们给学生讲,昆虫是123,即一对触角、两对翅、三对足。”蒋君怡以身边比较常见的昆虫蝴蝶和蛾子为例,教大家如何区分,“在野外遇到的话,可以观察几个结构特征,从触角、体型和颜色上进行区分。”
昆虫的分布非常广泛,自然界各个地方都有它们的身影。因此学校在博物馆内还建立了雨林生态缸、森林生态缸、林下地面生态缸、溪流生态缸、池塘生态缸、沙漠生态缸等。
体验蝴蝶标本制作全过程
昆虫博物馆里最吸引人的,当属绚丽多彩的蝴蝶标本。走进蝴蝶标本展示区,一幅巨大的“百蝶起舞”映入眼帘,这是由数百只蝴蝶标本构成的。
“这些都是我们养的蝴蝶自然死亡后,自己动手制作成的标本,将这些标本通过排列,组成了校徽上的‘为’字。”八年级学生成艾泽正和同学们在馆内制作蝴蝶标本。她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女孩子,我本来是很害怕小昆虫的,但通过学校的课程和活动,现在我不仅不再害怕这些小昆虫,还对它们产生了浓厚兴趣,想要更多去了解它们。”
记者了解到,每年寒假,学校会给每一位同学发几只小蛹,让同学们自己养殖,观察活体蛹羽化成蝶的过程,了解蝴蝶幼期饲养、生活习性等。待蝴蝶自然死亡后,就会被同学们制成标本,放进学校的昆虫博物馆。而整个过程,也为孩子们展开了一幅昆虫生活画卷,在微小的事物中窥见另一个世界。八年级学生韩佳琪说,自己从小就对小昆虫很着迷,喜欢看关于昆虫的书,现在学校有了昆虫课程,自己不仅能够从书本上看到昆虫,还能够跟着老师去制作昆虫标本。“从受精卵到幼虫,从幼虫到蛹,再从蛹到破茧成蝶,亲眼目睹全过程,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学习经历,我觉得特别有趣。”
多彩课程让生命化蛹成蝶
自从学校 “上新”了这个昆虫博物馆,深受师生欢迎和喜爱。天气晴朗的周末,学校也会利用“第三课堂”开展丰富多样的研学活动,带着同学们一起去自然界里深入学习与实践。
记者看到,博物馆里放着同学们平时出去研学采集标本时会用到的一些工具,也有大家外出研学的精彩瞬间和用心绘制的自然笔记。“每次研学都是同学们津津乐道的内容,每次研学都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八年级学生曹孟谷说。
记者了解到,学校建校以来,多次邀请全国著名的学者、专家来学校给学生们做科普讲座,每年寒假也会给学生发几只蛹,观察记录蝴蝶绽放的美丽瞬间。目前馆内昆虫标本大多是师生自己捕或养、制作的。两年来,学校还创新开创了“为创”课程体系和 “C-TOUR”自然科学特色课程,多次深入秦岭进行生物多样性的探究和研讨。
在校长李红霞看来,与蝴蝶相伴、翩翩起舞的日子,最后小心翼翼将其制作成标本,这样的生命科学教育以及美育、劳育是如此的鲜活和生动,将学校的“教、学、做、行、研”有机统一。“因为有了这样的教学和研学的过程,学校的昆虫博物馆也就自然诞生了。”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李红霞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教育教学,让师生更加轻盈、自由、健康、美丽的绽放,让人类与生态、课程与学校、课程与师生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让生态教育、环境教育、生命教育、科学教育融汇在师生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