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窑洞变特色民宿,文化长廊让你沉浸式体验陕北非遗,周边还有大棚可采摘,山庄可垂钓……
近些年来,位于陕西延安河庄坪镇的赵家岸村,遵循“政府、企业、学校”共建共享共用的模式,因地制宜构建起多业态的发展格局,充分激发了农村的市场活力,已经闯出了一条以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子。
一个陕北小村庄能有多少潜力可供发掘?本文带你一探究竟。
从盘活闲置资产做起
旧窑洞变特色民宿
石板铺路、石块砌墙,木质门窗、黄土炕房,眼前这片依山而建的窑洞民宿集群,风格古朴,外观上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同时凭借冬暖夏凉、远离城市喧嚣的优势,成为不少游客周末郊游的选择。
据该村旅游驻村干部申健介绍,赵家岸村先后于2005年与2009年经历了两次整村搬迁,从山体窑洞搬进了美丽乡村新民居。整村搬迁后,300孔山体窑洞闲置。
要想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兴旺是基础。产业从何而来?赵家岸村就地取材,迈出了盘活闲置资产、打造特色民宿的第一步。
2018年,赵家岸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兀里红谣”民宿项目。项目引进后,统一规划、整体打造,按照“一院一景一主题”分两期对旧窑洞进行全面升级改造。
据申健介绍,该项目2021年5月正式运营。截至目前,累计接待游客6000余人次,为村集体增收61.2万元,为村里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基础。
多业态发展拓宽群众致富路
“东篱”农耕文化展示区
循路而行,记者遇到了名为“东篱”的农耕文化展示区,还有每隔几步就出现在墙壁上的陕北风格的诗与歌,浓郁的黄土高原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在陕北,有一种花特别美,像山丹丹一样鲜艳……人们把它捧在手里,贴在窗前,这种花,一年只开一次,开出节日的喜气,开出陕北人一年最好的心情。人们把这种花,叫做窗花。”——“这是咱延安作家白琳所作。”申健指着墙上其中一首诗歌解释道。
一路往前,记者还遇到了九曲迷宫、非遗文化长廊等相关文化配套。原来,在打造特色民宿的产业基础上,赵家岸村以非遗文化长廊为平台,正在招商引进陕北烙画、腰鼓剪纸、木雕根雕等文创产品和豆腐小米等农产品加工,逐渐丰富二产种类。这样一来,这个可以住民宿、品美食的村子能够又一次被赋能升级:依托延安红色资源禀赋,这里还可以承办红色培训教育、乡村振兴研学和实践拓展训练,如此多业态发展,产业基础更加牢固。
在这个宝藏般的小村子里,产业远不止此。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几年来,围绕发展乡村旅游,赵家岸村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确定“一中心四片区”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了生态苗木花卉区、大棚果蔬采摘区、休闲趣味垂钓区和农耕文化体验区等四个乡村旅游产业区域,并优化各版块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产业升级,极大地提升了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的体验感,也拓宽了村民的收入渠道。
“科技+人才”赋能乡村品质提升
延安气候早晚温差大,光照强,夏季干燥少雨,入秋早,是优质的中晚熟樱桃优质生产基地,也是发展温室早熟樱桃的极佳生产区。
村民李旺美正在大棚内疏果
走进延安新开创大樱桃示范基地,村民李旺美正娴熟地为这片早熟樱桃疏果。棚内测温计实时监测温度,村民在手机端就可以对大棚进行遥控,管理起来方便又省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赵家岸村流转土地45亩,新建高标准温室大棚20座,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招租形式以每米大棚250元的价格引进延安新开创产业链管理有限公司、延安光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两家科技型企业,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依托智慧农业与生物科技,邀请专家教授科技人才到村指导,发展健康高效农特产品。
同时,为进一步美化村庄环境,提升乡村颜值,该村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实地勘察设计,制定赵家岸村景观设计图,并计划投资1800余万元启动赵家岸村整村景观提升改造工程,全面提升生态苗木花卉基地、休闲采摘园、垂钓园及居民区自然生态景观;此外还围绕特定主题融入文化元素,打造文旅IP,使乡村面貌、文化氛围、旅游环境全面提档。科技赋能、校企人才助力下的赵家岸村,正不断换新升级。
优化提升人居环境
此外,赵家岸村依托区位和产研学产业发展优势,在河庄坪镇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延安正瑞幼儿园合作,全力打造高标准产学研教育培训基地。
按照“政府、企业、学校”共建共享共用的模式,赵家岸村活力不断释放,面貌持续焕新,产业日益丰富。2022年赵家岸村成功申报并获批成为中小学课外实践基地。2020年以来,该基地承接了宝塔区委区政府党史暨延安精神“红色的光辉”红色家风宣讲会、延师附小及新区一小览秋景品秋味实践等活动,累计接待参观人数5000余人次,初步形成了产学研一体的产业闭环。
“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中省市区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安排部署,通过硬件打造、软件提升,将赵家岸村打造成远离喧嚣、寻觅清净、自然探秘的绝佳之地,快速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努力将赵家岸村打造成观光体验俱佳的延安城市后花园。”申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