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世界矿物原材料的主要供给地,但勘探开发开采能力却相对较弱。我国在技术、装备、资金、人才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优势,与这些国家在矿产资源合作方面形成互补,助其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也为我国“一带一路”地学领域合作共赢创造了机会。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亚和西亚地质调查合作中心便是这样一个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契机,成功“走出去”,与中亚、西亚、东欧十几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合作共赢的例子。
6月27日,中亚和西亚地质调查合作中心主任、工程首席专家马中平在办公室为中国-上合组织地学研究中心发展座谈会暨学术委员会换届大会做着筹备工作。“这次会议,我们邀请了多位院士、专家和企业老总对上合组织地学中心未来发展的一些重要事项进行研讨。”马中平介绍说。
马中平有着28年丰富野外地质工作经验,带领团队在异国他乡的山林原野里探寻亿万年的矿产,战严寒风雪、与星月同榻,他早已习以为常,且屡获战功。
2014年起,马中平带领团队多次奔赴中亚、西亚地区,与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等国开展国际地质调查与科研合作,完成超160万平方公里地球化学调查,近5年连续获批17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培养的多名技术骨干、硕士、博士荣获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政府“地质工作突出贡献奖”,并在国际合作项目中累计为丝路沿线国家培养地矿专业技术人员和留学生200余人。
“中亚与我国接壤,西亚与我国陆上相连,通过境内外地质背景与成矿规律对比研究,能给国内、国外地质找矿工作带来启发。”马中平说,开展国际地学合作,既有助于提高合作国地质工作程度,造福当地社会,又有助于服务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矿业投资开发与产能合作,降低“走出去”的成本与风险,是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多年来,该中心为中亚、西亚编制地矿类图件385幅,提供境外找矿远景区靶区108处;构建涵盖丝路18国的地学数据库,为近80家中国地矿企业海外矿产勘查开发提供技术与大数据支撑;在“欧亚经济论坛”等平台框架下举办十余次国际论坛与学术研讨,促成与丝路沿线多国地矿机构合作协议签署。
成绩单如一面镜子,照见该中心从单纯的科研合作、只能承担一个小项目“借船出海”的小团队,到如今负责运行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成为与上合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开展地质调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信息咨询的中亚-西亚-东欧相关国家地质矿产资料最丰富的信息中心,逐步实现“造船出海”的华丽转身。
在近期召开的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分别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地矿部门就开展地球科学和矿产领域务实合作达成共识,签署了合作协议,相关内容纳入中乌、中塔双边合作成果清单。
“我们将围绕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中塔、中吉等联合声明有关精神,汇聚全球科技创新力量,在西安打造上海合作组织地球科学创新高地,搭建中国(西安)同中亚及其他上合组织国家矿业投资交流平台,助推陕西企业赴中亚及其他上合组织国家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合作。”马中平说。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7月15日,该中心应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地质、地震工程与地震学研究所邀请,马中平等11人将再一次出发,在塔吉克斯坦开展野外工作,用脚步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地学交流与矿业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