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业已成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图为2023年陕西省百日千万招聘行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现场。
直至一辆就业“职”通车开来,从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许鑫睿终于在家门口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岗位跟我所学的专业相符,很有发展前景。公司离家也近,我有更多时间照顾家人。”10月8日,许鑫睿在接受采访时感慨,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有满满的幸福感。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住了就业就稳住了千家万户的“饭碗”,这正是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三秦大地上,求职者有更多机会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共同享有人生奋斗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近年来,陕西聚焦重点群体,全力推广“家门口”就业服务模式,通过政策送上门、培训进社区等举措,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就业服务,让广大求职者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舒心就业,收获更多幸福感。
能在家门口实现舒心就业,这让曾在北京打工的汉中人汤秀梅格外珍惜。
为了照顾家中老人,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高石坎村村民汤秀梅选择回到老家。得益于当地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的精准帮扶,汤秀梅很快找到了一份藤编的工作。“像这样的藤椅,编一把就能有100多块钱的收入。我既可以在厂房做,也可以带回家做。”她说。
依托秦巴山区生态优势,以藤编为核心的“五编”(藤编、棕编、扇编、竹编、草编)产业如今在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不断发展,已成为南郑区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载体。
目前,南郑区已发展家具、装饰、文创三大系列300多个藤编品种。1200余户群众从事种植、编织、销售、物流、电商等相关工作,户均增收4万元以上。
一根根不断延展的藤蔓、竹条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高质量就业,也织密了老百姓的幸福网。
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是陕西各地各部门关注并为之努力的重点。
此前,陕西发布19条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强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深度合作,共建、共享、共用动态精准就业服务系统,推广西安市“家门口”就业服务模式,打造15分钟就业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想找一份离家不太远的工作”已成为许多求职者的首要诉求。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为切实解决求职者可能面临的渠道不畅等问题,陕西各地各部门线上线下双向发力,把“家门口”的就业岗位送到群众身边,力促求职者与用工单位“双向奔赴”。
宽敞的社区工厂内,伴随着机器的转动声,李瑞熟练地将一捆捆棉线手套打包好。
随着神木市锦界镇首家社区工厂建成投运,像李瑞这样的家庭主妇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锦界厂矿企业多,企业职工对手套等劳动保护用品的需求量大,所以我们社区工厂就瞄准这一领域,首先做起手套生意。”该社区工厂负责人刘小燕告诉记者。
“工业发展了,乡村振兴了,我们在家门口也有了好工作,还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可谓一举多得。”说起如今的日子,李瑞竖起了大拇指。
就业关系到每一个劳动者的权益,也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
在线上线下双向发力推动稳就业方面,依托全省“秦云就业”公共服务平台,陕西各县(区)开发区域性掌上平台,帮助群众快速、精准获取“家门口”的就业信息,并将企业信息归集形成“家门口就业地图”,直观展示招聘企业分布情况;通过就业“职”通车将岗位送到群众身边,还在街道、社区设置就业服务驿站,及时了解群众就业需求。
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处副处长朱进德表示,更加多样化的就业模式,带给人们更多在“家门口”择业的机会,也给群众带来了稳稳的幸福感。(记者 周明 见习记者 李子言)
记者手记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周明
人权不是一部分人或少数人享有的特权,而是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的普惠性人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这才是最大的人权。”
如何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稳就业是基础,更是重点。就业关乎国计民生,也关乎千家万户。近年来,陕西切实把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抓好,增强就业的适配性稳定性,扎实做好稳就业工作。
同时,陕西各地各部门接连打出政策“组合拳”,从帮扶经营主体、拓宽就业渠道、促进供需匹配、完善就业服务等方面多管齐下,为广大求职者提供有力的政策托举。一系列稳就业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正逐渐显现。
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是我国人权事业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陕西千方百计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人社部门加快推进相关政策落地见效,就业服务机构发挥优势提高服务质量,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努力稳岗扩岗,目的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原标题《织密老百姓的幸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