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一片片黄土,就是这一座座秃山……”这是曾经的榆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盼有一层层绿,就盼有一座座青山。”多年后,榆林人民终于盼来了一层层绿和一座座青山,而他们却步履不停,要将榆林生态版图从“浅绿”变为“深绿”。
黄土高原披绿装 摄影 周昊
几代人薪火相传 “光秃秃”变“绿油油”
榆林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南缘交界地带,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生态环境脆弱。在陕北说书《刮大风》中有一段经典唱词:“陕北过去风沙大,一年四季把那大风刮,铺天盖地的老黄风,刮得人就没处身……”这虽然是艺术作品,但也是老榆林的生动写照。
打开卫星地图可以看到,榆林版图已然被绿色覆盖。70多年来,榆林几代干部群众与风沙和黄土顽强抗争,“北治沙、南治土”艰苦奋斗,树立起全国荒漠化防治的标杆。榆林全市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治理,让陕西省的绿色版图向北延伸了400公里,“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面貌早已成为历史。2019年,榆林还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绿色榆林城 摄影 延杨红
在榆林,无论是官方的红头文件,还是老百姓街头巷尾的闲聊,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词汇,总能高频出现,这是刻在榆林人骨子里的基因。正是这种基因,使得榆林历代干部群众薪火相传,治沙造林,涌现出了牛玉琴、石光银、郭成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等大批绿化模范人物,形成了可歌可泣的“榆林治沙精神”,植绿爱绿护绿意识深入人心。
既要“金山银山” 又要“绿水青山”
2021年9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的是对的。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高西沟村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曾经“山上光秃秃,沟里泥水流”。几十年来,高西沟村修梯田、打坝堰,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植树种草,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了山青、水秀、村美、人富的目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在高西沟村被生动诠释。2022年,高西沟村荣获“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称号。
榆林,曾是陕西最贫穷的地区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榆林得益于极其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资源,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往往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资源富集与生态脆弱并存”的矛盾始终存在。
“榆林蓝” 摄影 延杨红
如何才能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多年来,榆林连续开展了铁腕治污攻坚行动,包括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等多种举措,环境治理持续改善,“榆林蓝”长期“霸占”榆林人的朋友圈。2022年,榆林中心城区优良天数达到320天,同比增加7天,空气质量状况创新标准实施以来最好水平。
生态版图要从“浅绿”走向“深绿”
2022年,榆林市对标陕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六个更高”奋斗目标,确立了未来五年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挺在最前面的便是“生态环境”。
榆溪河生态长廊(高新段)风景如画 摄影 闫景
榆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快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根据榆林官方发布的信息显示,榆林的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包含了“碳达峰碳中和”“生态保护和修复”等方面。
作为高碳城市的榆林,在“双碳”政策下走低碳发展之路,是机遇更是挑战。为此,榆林紧抓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统筹推进煤电、兰炭、煤化工等重点行业减污降碳、节能降耗,管控“两高”项目,计划到“十四五”末,单位GDP能耗下降13%,单位GDP碳排放下降19%。2022年,榆林积极探索污染天气企业绩效四级管控,利用“空天地”综合指挥平台,闭环处置各类大气污染问题230个,启动应急管控28次。
佳县黄河两岸景色 摄影 延杨红
在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2022年3月,榆林市印发了《榆林市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五年行动方案》,全面启动了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五年行动,同时推进“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计划到2025年,榆林将完成营造林及种草500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8%以上,生态版图从“浅绿”走向“深绿”,推进榆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