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影制片厂。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采访对象提供
《“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提出展望2035年,我国将建成电影强国,中国电影实现高质量发展。西影将肩负起振兴西部电影的责任,创作出更多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美学的精品力作,为中国电影产业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西安有条西影路,这是全国唯一一条以电影企业的名字命名的城市主干道。西安电影制片厂便坐落于此。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西影的高光时刻。《老井》《红高粱》《野山》《黑炮事件》《盗马贼》《孩子王》《双旗镇刀客》……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何平……“第五代”电影导演核心人物在这里不断会聚。
斗转星移,在经历近20年的消沉后,今天的西影重振旗鼓,拿回了属于它的荣光。
影视主业方面,经典IP《大话西游》复映累计票房1.8亿元,刷新了华语电影复映的最高票房纪录;电影《再见汪先森》入围第36届华沙国际电影节;《大漠雄心》《血狼犬》等5部电影获得国内外9个奖项;《装台》入选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名单……西影稳步回归国有电影企业第一阵营。
文旅融合方面,西影打造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电影圈子”,引领全新的电影艺术潮流生活。西影电影博物馆、西影大厦、胶片电影工业馆、西影艺术档案馆、西影TIME、星光大道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和艺术商业,形成了西影圈子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格局。西影资产总额从2016年的5亿元增长到40亿元,年营业收入突破2亿元。
(一)西影,总有办法
从西影大厦一楼进入,留意观察,你会在正对面的墙上看到一块金色牌匾,上面刻着“总有办法(Always a way)”的字样。
总有办法,这四个看似简单的字,背后蕴藏着怎样的企业精神?
总有办法,体现着新时代西影对延安精神的传承,折射出他们面对困境勇往直前的毅力和信念。
很多人不知道,西影的发展追本溯源,和党中央在延安13年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西影建厂的元老,大部分是延安时期培养的文艺事业先驱者。
1938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电影机构——延安电影团成立。当时,电影团只有十来位成员,全部家当也只有两架小型摄影机和一台16毫米电影放映机,以及少得可怜的电影胶片。
那个年代,延安电影团摄影队的成员们冒着生命危险,摄制了《延安和八路军》《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南泥湾》等影片,并拍摄了数以万计反映陕甘宁边区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活动的照片。
电影放映队的成员们,背着放映机跋山涉水,几乎走遍边区各个地方,巡回放映了十几部前苏联早期优秀故事片,为开拓和发展人民电影事业作出重要贡献。1947年,西北电影工学队成立。1956年,中央决定在西北建设一个电影制片厂,厂址设在西安,定名为西安电影制片厂,并成立了西影实习团赴长春电影制片厂等地实习。
1958年8月,西安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延安电影团培养的林景、牟作相,西北电影工学队成长起来的高振寰,以及西北文艺工作团的林丰、姜应宗、刘斌等26位党的文艺事业先驱者,和西影实习团归来的文艺工作者一起开始建设西影。
西影门前宽阔繁华的马路——西影路,是全国唯一一条以电影企业的名字命名的城市主干道。然而,这令人骄傲的背后,却是当年建厂初期的荒凉。
建厂初期,西影周围一片荒地,大片农田围绕着厂区。西影人传承延安精神,吃苦耐劳、不畏艰辛,“边建设、边生产”,在四面漏风的席棚里拍摄了第一部故事片《雪海银山》。当年,西影陆续投产了28部故事片、新闻片、纪录片。
到了20世纪80年代,西影在全国率先实施“事转企”改革,主动放弃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财政拨款,打破传统僵化的用人制度和分配机制,释放出巨大活力,并提出“苦战四年,振兴西影”的口号。
《红高粱》《人生》《老井》……这些由西影拍摄的电影在当时成为中国电影和民族电影的代名词。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
有辉煌,就不免有落寞。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全面向资本开放,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电影企业普遍陷入发展困境。2015年底,西影发展举步维艰。
被人们“遗忘”的西影,如何重回大众视野?2016年,西影新一届领导班子定下了“三年夯实基础、五年振翅高飞”的目标。
目标要怎么实现?答案铿锵有力——总有办法!
西影顺利解决老厂区土地被侵占、电影版权被侵权、机构和人员庞杂等13大类历史遗留问题。同时,全面启动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相继完成市场化改革和业务转型;自筹资金10亿元,按照“无伤痕开发”理念,将2016年启动的老厂区改造工程提升为“电影圈子·西影电影产业集聚区”,从而迈出了重塑陕西影视发展生态的坚实一步。
西影艺术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曹雪丽在西影工作近30年。她说:“这几年,西影的变化翻天覆地,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全都焕然一新。”
突破重围、行稳致远,西影靠的就是“总有办法”的信念支撑。
2022年10月,西影深化改革发展案例入选中宣部编辑的《新时代文化改革发展案例选编》,成为陕西唯一入选案例。6年多的改革,让西影资产总额由5亿元增长到40亿元,西影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二)电影,请回到电影那里去
2022年11月1日晚,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与出品的电视剧《装台》,摘得第33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不久前,该剧还入选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名单。
在《装台》开拍前几个月,为真实还原市井百态、人物生活,剧组所有演职人员早早进入城中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实景搭建的“刁家村”,连业内人士都看不出“破绽”。
曾经,西影在拍摄《红高粱》时,提前找块地种植高粱,才有了电影史上的经典画面;拍摄《老井》时,为演好“孙旺泉”,张艺谋背着上百斤的石板走山路,才塑造了银幕上的经典角色。
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是西影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也是西部影视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实证。
早在吴天明导演拍摄《没有航标的河流》时,就提出并落实“把虚假赶出西影银幕”的理念,形成了西影现实主义创作的主张。而电影《人生》则开启了西影“西部电影”艺术创作的实践。
1984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召开年度创作研讨会。中国电影评论界泰斗钟惦棐先生在看完电影《人生》后,首次提出“西部电影”的概念,鼓励西影人从“银幕上开发大西北人的精神世界”。“西部电影”这一概念的提出,使西影成为全国唯一具有电影理论体系的电影制片厂。
西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天然状态下营造了一种壮美和广阔,这样的自然美学区别于我国中部和东部。西影人带着这种强烈的艺术渴望和美学追求,创作了《老井》《红高粱》《黄土地》《野山》《盗马贼》等一批经典作品。
1988年,电影《红高粱》在柏林一举斩获金熊奖,实现了中国电影和世界电影的对话,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西影集团董事长赵文涛说:“西影的发展要重点聚焦西部影视。我们的先辈在30多年前创造的艺术高峰已经矗立在那里,我们要做的就是站在他们肩膀上,描绘出我们更壮美的艺术高峰。”
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发展好西部电影?
赵文涛说,首先要持续关注西部地区,不光是关注西北,还有西南。挖掘最能展现西部地区人、精神、价值观的故事,立体全面地展示一个生动、鲜活的新西部。摄制出的作品,能让观众一看就知道是西影的东西。其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发扬“把虚假赶出去”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汲取“集体创作”“文学改编”“以文养商”等成功经验,探索新时代西部电影的风尚气质、美学风格、人文价值。
2017年,资金极度困难的西影向外单位拆借50万元,以确保电影《大漠雄心》顺利拍摄。一年后,这部讲述“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治沙故事的电影,荣获第50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
2018年,西影在摄影棚前面的广场上放置了一块石头,上面刻了几个字“电影,请回到电影那里去”。赵文涛说:“我们要坚持以文化价值表达与艺术成功作为最高的评价标准,不唯票房论。”
这些年,不论是“陕味”气质浓厚的《装台》、聚焦社会焦虑的《少年派》,还是表达都市人爱与陪伴的《再见汪先森》、体现乡村振兴的题材剧《在希望的田野上》,西影的作品在弘扬时代精神、反映鲜明多元的文化特征的同时,竭力将内容创作与时尚表达相融合,让“西部影视”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
2017年起,西影着手布局影视版权运营,电影《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成功复映,获得票房1.8亿元,创下华语电影复映片票房纪录。目前,西影典藏了300余部影视版权“富矿”,以《大话西游》的版权运营为突破口,积极开展经典IP在影视、游戏、文创、旅游等领域的全产业链推广运营,累计版权开发收益超过1亿元。
(三)为西部影视重塑创作绿洲
这里有全球藏量最多、最完整的电影放映设备,纵贯全球电影发展史的上万张国内外原版海报,国内最完整仍在运行的胶片洗印修复及数字化生产线,承载60年历史记忆的老厂区苏式建筑群……
曾经在围墙里被大家遗忘了的西影,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影视从业者心中的电影艺术殿堂。“电影圈子·西影电影产业集聚区”也成为众多年轻人热衷打卡的新地标。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目前,西影电影圈子已吸引“贰零壹陆”等40余家优质影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实现年综合产值20亿元以上。预计到“十四五”末,电影圈子将成为西部乃至整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影视产业聚集区。
在西影工作了38年的老员工刘秦纲感慨地说:“多年前,这里一片凄凉。这几年,西影可以说是起死回生。我们西影人不仅增加了勇气,也提振了志气,我们看到了西影厂的再次辉煌。”
西影不仅拆除了物理上的围墙,也打开了心里的围墙,用开放、包容的理念吸引人才,为西部影视的发展搭建平台。
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影就启动体制机制改革,出台各种政策招揽人才。众多怀揣梦想的电影人才从天南海北聚集西影,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第一座艺术高峰。
1983年10月,吴天明接任西影厂厂长后,打破以往论资排辈的原则,对厂内有贡献、有能力者,破格晋升、提高薪酬。他大胆起用新人,对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第五代导演,给予极大的信任与支持。
在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里,张艺谋的《红高粱》、田壮壮的《盗马贼》、陈凯歌的《孩子王》纷纷涌现。正是这批影片,为第五代导演、为中国西部电影、为西安电影制片厂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正如张艺谋反复说的,他永远感激吴天明。
2016年,为最大限度调动职工积极性,西影大刀阔斧地重新进行人岗匹配。一开始,很多职工极力反对,害怕自己丢了“铁饭碗”。但是到最后,不仅没有一个人丢了饭碗,大家反而在更合适的岗位上有了全新的发展。
同时,西影尊重每一位职工的想法。早在吴天明时期,西影为激励有想法有贡献的职工,在内部设立了铜车马奖。现在的西影则设立了星光英雄奖。这样的激励机制,让西影人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大家愿意竭尽全力为西影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022年以来,西影开设了创想车间。这是西影着力打造的人才培养与输出、管理创新与实践、价值创造与传播的重要平台。除了西影员工,西影的合作伙伴、梦想合伙人都可以在此交流分享知识与经验,探寻方法、意义与价值,形成思想的互通与深度链接。
这些年,西影不断深化改革,形成以影视为核心,文旅、传媒协同发展的“一体两翼”战略格局,文旅、传媒、影视主业相互赋能。
在影视主业上,西影正积极聚拢西部影视的发展力量,一大批知名导演都和西影达成合作意向。2022年,西影加快推进“青年导演支持计划”,在第九届丝路电影节期间,和白志强、许磊、王丽娜等5位杰出青年电影人签约。
文旅方面,西影秉持“文旅走出去”的理念,2021年策划打造了西安易俗社“东邦哥”创意主题街区,成为古城西安又一文化名片。同时,西影正积极探索推动“西影路影视产业带”“西部影都”的规划与建设。
传媒方面,西影加快西部电影频道与西影视频融合发展,构建涵盖平台运营、网络影视、栏目制作、宣传发行、全案营销、城市推广、版权运营等领域的业务体系,综合收入已由2016年不足3000万元增长到了当前超过1亿元。
赵文涛表示:“‘十四五’期间,西影将持续深化‘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以‘百年电影企业,百亿电影集团’为战略目标,加快推进各业务板块协同发展,为新时代文化强省、电影强国建设贡献西影力量。”( 记者 师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