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花车斗彩表演。
2023年既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中国-中亚峰会首次举行的重要年份,中国同中亚国家文化和旅游领域交流合作必将迈上新台阶。在古城西安,有一群人,他们一直以各种方式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着自己的努力和贡献。他们一致认为,中国-中亚峰会的成功举办,必将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互利合作,以更多务实成果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文化交流
胡宗锋是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也是陕西翻译协会会长。他长期从事文学作品翻译工作,多年来,他把优秀的陕西文学作品翻译成俄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等,为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助力。
记者采访胡宗锋时,他正在与自己的英国同事罗宾·吉尔班克博士一起,翻译陕籍著名作家杨争光的最新长篇小说《我的岁月静好》。胡宗锋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他的团队已经翻译了20多部“文学陕军”的作品,涉及所有当代陕西的名家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文学陕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仅要把国外的东西翻译进来,更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东西翻译出去,让国外的人通过一部作品,一部电影,一部戏剧,来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中国现行的、主流的、主旋律的文学作品向外介绍,这是我们的想法。”
文学和文化走出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胡宗锋说:“ 丝绸之路沿线这些国家有很多,仅仅靠商品交流是不行的,还要通过文学与文化的交流,来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比如我们翻译的《中国文化习俗》,是一本阿拉伯语跟汉语对照的书,通过这些让他们对中国文化有个了解,从而加深对中国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小语种的翻译,已经开始了小语种的合作,如我们团队有成员已经在计划把贾平凹的散文集翻译成乌兹别克斯坦的语言。今后,我们也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上,尽量做这方面的工作,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文化交流。”
一个欧洲人和他的陕西文学情缘
胡宗锋教授的搭档罗宾·吉尔班克是英国北约克郡人,他于2008年起在中国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任英美文学专家,现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副教授。罗宾与胡宗锋亦师亦友,二人配合相当默契,胡宗锋也在强调这位搭档的重要性:“由中国人翻译成英文,很难做到原汁原味。所以,我们的翻译工作一直到2008年罗宾加入之后才真正开始。”胡宗锋开玩笑说:“罗宾非常喜欢西安,他不仅是西安的荣誉市民,也已经拿到了中国的‘绿卡’。”
记者曾在多个文学场合见到罗宾,罗宾现在和胡宗锋一起,都是“文学陕军”的重要一员了。罗宾也说,“翻译陕西文学十几年,我对这件事越来越喜欢了。”他很喜欢陕西文学,希望能把更多的陕西文学作品介绍给世界各国的读者,让更多外国人“走进”中国,了解陕西。他说,他的朋友曾对他说,如果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根脉,就要来西安,所以他来了。除了上课、翻译文学作品外,罗宾也喜欢“探究”这个工作生活了十几年的东方国家。他结合自己的所观所感,出版了《探究中国》《罗宾博士看陕西》等著作。
“希望通过我的书,让外国读者立体式地了解真正的中国和中国文化。”罗宾说,古丝绸之路开辟了中国和欧洲交流的通道,希望自己的翻译作品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他还计划和搭档一起重走丝绸之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介绍到中亚国家,让那些国家的人们看看外国人眼里的中国。
“盛唐艺术家”向丝路沿线艺术家发出邀请
在小说《长安十二时辰》中,“花车斗彩”是一段精彩的情节,大唐不夜城将其改编为情景演出。以巨鼓为背景的舞台,代表的是来自西域的花车,莲花灯装点充满异域风情,胡姬旋转跳跃,腰铃叮当。另外一个舞台以唐代颇为盛行的“排灯”为背景,大唐舞姬发髻高耸,服饰飘逸,表演的是宫廷乐舞。扮演商人的演员走下花车和观众互动,胡商捧着的是鹿角、夜明珠等奇珍异宝;而大唐商人则端出布匹、字画,这象征着在丝绸之路上物质与文化的交汇融合。这段精彩的情景演出在大唐不夜城上演后,每次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扮演许合子的演员刘薇告诉记者:“名为‘斗彩’,其实演的也是盛唐时长安和丝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就是盛唐歌姬和西域胡姬的音乐交流。这次峰会的召开,中国和中亚国家再次在西安展开文化交流,我真的有梦回大唐之感。”
刘薇透露,日常的演出中,也会有外国朋友来欣赏,她经常会想“他们会不会就来自丝路沿线的某个国家”,而她那个时候就真正化身为盛唐的艺术家,通过自己的音乐,自己的舞蹈向世界展示盛唐之美,长安之美。峰会已经结束,但余音犹在,她借此机会向丝绸之路的艺术家发出邀请,“千年古都,常来长安。许合子在长安等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