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巨变,已然发生。
全球能源价格暴涨,新能源汽车产业站上风口,中国汽车版图加速洗牌。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狂飙突进,“新能源汽车之都”的角逐也日益激烈。在这场激烈的“竞赛”中,西安拔得头筹。在已披露数据的全国主要新能源造车城市中,2022年上海市生产新能源汽车99万辆,同比增长56.5%;西安2022年生产新能源汽车101.52万辆,同比增长277.7%。根据主要新能源造车城市数据比对,西安以微弱优势反超上海,成为“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
竞速新能源汽车赛道
西安新能源汽车产业“超车”
日前,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网发布我国2022年12月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数据——2022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2747.6万辆,同比增长3.4%。在充满不确定性的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交出了一份超出许多专家预期的答卷。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强劲的发展态势,不断重塑着汽车产业的格局。
在此背景之下,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竞争自然激烈,众多城市都在大施拳脚,频频发力。
特斯拉扎根上海,合肥引入蔚来,小鹏牵手广州,新能源汽车发展呈爆发式增长。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到武汉、重庆等传统汽车产业重镇,再到合肥等新兴汽车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高地正在加速形成。在蔚来、小鹏、理想等我国第一批造车新势力兴起后,资本加持下的入局者越来越多,新能源汽车产能不断增加。 随着汽车产业的变革与升级加速,浙江、安徽、湖北、江苏、吉林等省份持续加码押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面对实力强劲的对手,作为“后起之秀”的西安,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上精心谋划,稳扎稳打,“满电续航”,后来居上。
作为西安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西安汽车产业2022年度呈现高增长、高质量态势。全年实现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生产汽车125.63万辆,同比增长96.7%。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这样振奋人心的数据: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占全国份额14.1%,位居全国第一。”可以说,全国每生产7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西安造”。
据统计,在全国主要新能源造车城市中,2022年上海市生产新能源汽车99万辆,同比增长56.5%;2022年柳州市新能源汽车全年产量突破65万辆,增长35.5%;深圳市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量55万辆,同比增长183.4%;重庆市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量36.9万辆,同比增长142.5%;西安市2022年生产新能源汽车101.52万辆,占汽车总产量80.88%,同比增长277.7%。数据虽然看起来枯燥,但却最有力量。至此,“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的桂冠花落西安。
西安向“新”而行
和主流车企携手共进
曾经,成本居高不下、技术不成熟、安全有隐患、充电不方便等一系列问题使新能源汽车成了不被大多数消费者看好的“异类”。然而,对于拥有雄心壮志的比亚迪而言,始终相信领先的核心技术一定会让新能源汽车成为“大众潮流”。
西安夺取“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的关键,即来源于20年前与比亚迪的深度绑定。
2003年,比亚迪落户西安,进入汽车领域,相继落子乘用车、商用车、电子、汽车金融、轨道交通和动力电池等全产业链业务。弹指一挥20年,西安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深耕不辍,逐步掌握整车、电池、电机、电控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实现了创新链标杆引领和产业链的自主可控,不仅解决了“卡脖子”难题,还一跃成为全球车企巨头,带动了西安汽车产业狂飙突进。
过去一年,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e平台3.0等颠覆性技术,坚持纯电动和插电混动“两条腿”走路,迎来了技术、产品和市场的爆发式发展。2022年,比亚迪在西安累计实现产值1827亿元,同比增长超155%。其中,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实现产值1362亿元,同比增长超220%,生产整车100.8万辆,同比增长超145%,结束了西安没有千亿级企业的历史。
比亚迪等产业巨头的强力支撑,是西安在竞争中“超车”的主要因素。在2022年西安生产的101.52万辆新能源汽车中,比亚迪生产基地生产新能源汽车99.5万辆,占比97.9%。西安比亚迪以一己之力支撑西安汽车产业跨过2000亿产值大关。西安众迪锂电池有限公司实现产值296亿元,同比增长3.3倍,为西安再增一家百亿企业。
“随着比亚迪三期新项目的投产,一分钟就可以造出两辆整车。”此前,比亚迪西安地区总经理刘振宇曾在采访中表示。不仅如此,比亚迪西安四期项目目前也正在酝酿中。
如今,西安已成为比亚迪继深圳总部外,发展质量最高、布局产业最全、增长最快的全球战略性基地。截至2022年底,比亚迪已在陕布局企业超20家,产业链布局正不断延伸,如锂电池、云轨交通、半导体等,形成了包括乘用车、商用车、电机、动力电池、汽车金融、轨道交通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格局,为西安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比亚迪的强力支撑外,西安与吉利汽车等主流车企也实现了深度合作,通过整车带动产业链布局。吉利汽车西安制造基地已建成吉利全球首个全架构、全能源、全车系超级智能“黑灯工厂”,并且获得钛和认证颁发的I型零碳工厂五星级证书,成为国内整车企业的首个零碳工厂。秉承“蓝色吉利行动”的总体方针,西安吉利加速电动化布局,持续推出多款新能源汽车。2023年4月,随着第二款纯电产品的上市,西安吉利将实现燃油、混动、纯电三种产品形态,实现5个车型的混线、共线生产的突出能力,生产节拍可达60JPH。
另两家龙头企业也表现不俗。陕汽掌握有新能源商用车核心技术,研发出混合动力压缩式垃圾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港口车、增程式环卫车等新能源特种车。2022年以来,陕汽新能源产品与服务认可度持续攀升,订单与销量同比增长超300%,位居主流企业前列。法士特新能源产品全面覆盖了卡车及工程机械等应用领域,在新能源重卡市场占有率超过50%。
目前,西安新能源汽车已初步形成纯电动和混合动力轿车、物流车、环卫车、码头牵引车等新能源汽车,CNG、LNG等清洁能源重卡的发展格局。
厚植发展沃土
西安新能源汽车“满电续航”
汽车产业是大规模、长链条的现代化工业。在新能源造车这场声势浩大的竞赛中,底气很重要。
西安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企业提前布局,通过技术创新抢占市场先机,另一方面得益于近年来西安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给力。多年来,西安将新能源汽车作为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主要抓手和发力点,持续推出一系列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大政策。
时钟回拨到2017年,陕西以建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为目标,提出了“300万辆”的产能计划。同年,西安汽车制造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成为西安工业首个千亿级产业。
2018年,西安连续出台《西安市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西安市汽车产业链发展推进方案(2018-2025年)》和《关于推进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
2020年,西安市发布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到2022年底,全市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宜、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为抢占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高地,2021年,西安出台《关于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乘用车基本形成高、中、低端全覆盖,纯电动与混合动力多路线,轿车和SUV全系列发展的格局;将西安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产销规模稳居全国前列。
2021年,西安成立了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提升工作专班,由市级领导担任链长,编制并发布《西安市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提升方案》,通过实施壮大整车“增链”、新能源汽车“强链”、研发创新“补链”、重点领域“延链”、供应链“稳链”五大工程,全力贯通产业链和供应链,扩大产业规模。
在2023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依托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发挥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培育一批五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其中,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被寄予厚望。
万事俱备,东风已来。在多项新能源汽车综合政策的助力下,叠加当前市场“风口”,西安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迎风而上”,向下一个辉煌“满电续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