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陕西,陕西旅游文化网!

爱陕西_陕西旅游文化网

热门关键词: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历史人文

历史学家司马迁对人类的八大贡献

来源:   浏览:      时间:2016-03-14 15:50
\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韩城司马迁祠
  
  为什么有说司马迁是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有说是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司马迁到底出生于何地? 《太史公自序》云:“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此龙门在何处,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说在今陕西韩城县,一说在今山西河津县。
  
  最早持陕西韩城说者是唐代的张守节,他在《史记》“正义”中说:龙门山在夏阳县(今韩城县),“龙门在同州韩城县北五十里……龙门山在夏阳县,迁即汉夏阳县人也,至唐改曰韩城县”。王国维先生亦持此说,他在《观堂集林》中说:“然公自云生龙门者,未必专指龙门山下。”近来有人反对王国维的观点,认为王氏的看法仅为一种猜测而已,司马迁在自序中对自己列祖列宗的分散情况记载详实,均非专用古地名,何以对自己的出生地偏要用古地名呢?还有人认为司马迁自序中的龙门不是指人们通常所说的龙门(禹门口),而是指韩城县鬼东乡的“龙门寨”(小龙门)。其理由是:韩城县鬼东乡徐村住有冯、同二姓,均自认为是太史公后裔。他们自称,原本为司马姓氏,因为司马迁受腐刑,后人感到不光彩,改了姓氏:在司马的“司”字左边加一竖,成为“同”字;在“马”字左边两点,成为“冯”字,并列陕西韩城芝川镇司马迁庙为佐证。持反对意见者认为:司马迁受刑入狱,两三年后即出狱入朝为中书令,他本人没改过姓氏,后世的人们多为他抱不平,司马迁的后裔不会引以为耻,更改姓氏。至于芝川镇的司马迁庙,是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所建,距司马迁生活的年代晚约1000年,以之为佐证,很勉强。据说,韩城芝川镇的司马迁庙又称“望祖庙”,其庙宇并非正南正北,而是呈西南-----东北向,正朝向黄河东岸的河津县龙门山,则“望祖庙”之称是有来由的。
  
  持山西河津县说者认为, 自古以来,龙门(包括龙门山、禹门口)都记载在山西河津县。汉代孔安国的《尚书传》说:“龙门山在河东之西界”。《元和郡县志》说,龙门县,秦置为皮氏县,汉为河东郡。后魏太武帝改皮氏为龙门县,因龙门山为名。县西20里龙门山上有大禹祠。并云龙门口在县北25里,唐之龙门县即今河津县。黄河自西北而东南出禹门口,急转弯由北而南流去,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耕牧河山之阳”的地方,即黄河之北,龙门山之南。“迁生龙门”,在汉代这是一个以龙门山为中心的地理、地域概念,不是行政区域的概念。元代王世诚在《河津县总图记》中,对“迁生龙门”有如下说明和记述:“太史公自序曰:迁生龙门,居于太和坊”、“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为之建石室,立碑树垣”,“是其坟墟所在矣,司马迁墓前有庙,庙前有碑”。即“汉太史司马故里”碑,此碑兴修水利时毁之。现在该村仍有司马姓氏的居民。
  
  为什么晋代会在这里建司马迁庙?论者认为同晋代汉阳太守殷济有直接关系。殷济,祖籍晋。他瞻仰司马迁遗文,向当朝上书:西汉司马迁是有功德之人,和当朝虽非同族也是同姓,建议为此人作纪念物。晋代重视出身门第,门阀世族盛行,在司马迁出生地建筑纪念物是顺理成章的事。综合上述,两种观点各有所据。司马迁究竟出生于何地,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接下来主要说说司马迁的主要成就,可以说没有司马迁撰著《史记》,就没有东方文明。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他早在两千多年完成的《史记》,是一部搏大精深、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魄磅礴、识见超群的历史巨著,奠定了中国“正史”的基础。《史记》是有史以来,世界上第一部大百科全书。郭沫若先生认为他是孔子之后的另一位文化巨匠。这里仅以他对人类的8大贡献作些介绍。
  
  1.“成一家之言”的世界历史之父
  
  司马迁是中国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世界史学史中不可多得的历史学家。他主张“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中第一个字就是“究”。他是把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将史学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科学实践活动。他为撰写《史记》曾广泛收集原始材料,并注重实地考察,详细勘辨真伪。所征收的古代典籍,仅标明书目的就达80余种,还参阅了大量的宫廷档案。如关于黄帝,历代有种种子虚乌有的传闻和神话。但司马迁则以详实广博的野外考察材料为依据,力破旧说,大胆提出了黄帝是人,作出“黄帝崩,葬桥山”的新论断。
  
  司马迁笔下的历史,是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生产、生活、宗教、自然为一体的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历史。他另一可贵之处,是发现世界各民族的交流是一个客观事实,奉献是共同的,影响是相互的,所以,他又写了许多与汉朝帝国有关的其它地区与民族的历史。正如翦伯赞先生所言:“即以世界规模研究中国历史”。史学是一门科学,而科学需要批判精神、实践精神和理性精神,而司马迁恰恰在三个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1957年,司马迁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历史之父”。
  
  2.超前思维的经济思想
  
  司马迁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市场机制”的论述。首先他在《货殖列传》、《平准书》、《河渠书》中认为:中国要想富强,必须和国外通商。用太史公时代的语言概括,叫做“无为而治”——用我们当代的经济学理论来类比,就是主张发展市场经济。司马迁强调国家不要过多的干预经济,让经济规律自行调节经济。这种经济自由主义的宏观管理思想,在当时绝无实现的土壤。何况汉初“无为而治”和“与民休息”的时代早已过去。
  
  两千年后的今天,欣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及其求富的义与利观念,在当前改革开放中仍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诸如发展生产,多种经营,广开求富之路;而后要进行教化,不做奸富之事等等,都是十分可取的。
  
  3.肯定中华各民族都是黄帝的子孙
  
  司马迁民族思想,充分体现在《史记》中。他为少数民族写下了《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南越列传》、《西南夷列传》等6部少数民族传记。他的民族一统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境内各民族应该平等相待共存共荣,反对民族之间的歧视和非正义战争。
  
  司马迁肯定的王者一统天下,对中华各民族的发展有决定性意义。他在传记中对少数民族(蛮夷人)一视同仁,皆当作黄帝子孙;甚至把中国版图有多大(今天中国的版图基本上奠定于汉武帝时代),黄帝生、卒、葬在什么地方,他都有洋细考证。至今“黄帝陵”前的碑文,仍是转载他的《史记》原文。
  
  4.为至圣孔子等教育家树碑立传
  
  司马迁在《史记》中,创立了《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荀 卿列传》,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孟子、荀子等教育家的教育业绩,第一次为中国教育家立传,从而也确立了孔子万世师表的历史地位。
  
  汉武帝时代,虽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也不过奉以虚名,并不实行儒学以治世。而真正对孔子的道德、学问和业绩进行高度评价,对儒学教育进行认真总结的,则首推司马迁。
  
  5.总结古代天文历法的光辉成就
  
  《史记》中《天官书》、《历书》,是论载天文学的专篇。司马迁之父司马谈为太史令时,就曾师从著名天文学家唐都。司马迁为太史令,又求教于唐都,并与之共同制定“太初历”,改革历法,掌握了渊博的天文学知识。司马迁曾亲自参与封禅、改历,掌管司天官,有深厚的观测实践,所以能在专篇中总结和反映古代天文学和历法的发展及其光辉成就。
  
  6.当之无愧的地理学家
  
  地理是古代的一门关乎国家大政重要学问。《史记》虽未设“地理书”,然而《河渠书》、《夏本记》,可以视作地理专篇。此外,还有许多篇章论载地理。例如《史记·夏本记》有三分之二的篇幅论载地理。还记载了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等诸多州的地理、土地、赋役、物产等情况;写了山川河流的形势,并记叙了王侯所在城市外围、郊区、国家边远地区之间的关系等等。
  
  西北、东北、西南、东南等边疆地理,于各少数民族域外列传中也详细记载。这些记载研究,至今仍是中外学者研究我国边疆地理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料。
  
  7.提出军事地理学与兵法经商思想
  
  持续4年之久楚汉战争,以项羽身败名裂,刘邦一统天下而告终。司马迁认为张良、萧何、韩信3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首先将用人的得失视为成败的关键;其次认为军事地理山川形势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刘邦对关中等地区的地理相当熟悉,并能在战争中加以利用。而项羽在楚汉战争期间却对军事地理相 当忽视。当诸侯兵入关中之初,有人曾向项羽上言:“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胸无远略,非但不听这一建议,反而杀了进言者。于是分王诸侯于善地,自己则东都于彭城。“山河之固”乃“国之宝也”。项羽不重视地理之利,也就丧失了守国之基础。
  
  司马迁另一军事思想是用兵法经商。《史记》中的白圭、范蠡都是兵家。范蠡从一个“上将军”转而成为“致资累巨万”的富翁;白圭把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之法,用于贸易,更是发财有道。从军事战争与商业经营二者性质看,都属于博奕活动(或叫对策活动)范畴,是以“利”为本,“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以范蠡、白圭为代表的巨商在商业、经营活动中如何运用“知己知彼”、“出奇制胜”、“避实制虚”等战略战术,《货殖列传》描绘得清清楚楚。对于如何选地、任时、知物、择人,均有生动记叙。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军事院校,都把《史记》作为他们的必修课程,这充分说明司马迁的军事思想何等伟大!
  
  8.与屈原比肩的杰出文学家
  
  作为文学家的司马迁,开创了散文叙事的传记文学,成为历代文学大家和广大读者学习、借鉴的典范。《史记》遗泽后世,对后世传记文学、散文、小说、戏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的散文成就,不仅代表了汉代文学的高峰,而且在散文发展史上,也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在文学发展史上,文学家司马迁的地位,应和大诗人屈原比肩并列。屈原和司马迁两人,不仅身世道遇有共同之处,而且作品都努力反映现实生活,直面惨淡人生,鞭笞腐 朽和黑暗,同情被压迫人民,具有强烈的人民性。所以鲁迅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是极为中肯的。
  
  唐宋八大家是我国古典散文的杰出代表,他们反对六朝骈文,提倡古文,把《左传》、《史记》作为旗帜。他们开展的古文运动,主要是学习司马迁把《史记》文章当作古文典范来借鉴。明清评点家,尤其是清代的桐城派古文家,更是把《史记》奉为古文正宗。在现代学校的语文和文学教育中,《史记》仍不失为热门教材。
  
  司马迁是人物形象创作典型化的奠基人。只要提起司马迁,人们脑际就会浮现出屈原、魏公子、廉颇、蔺相如、项羽、刘邦、李广、荆坷、聂政等一系列英雄人物形象。司马迁“以文运事”的写人艺术,直接影响“因文生事”的后世小说和戏剧的创作。中国小说故事性强,戏剧强调人物性格的冲突,这与《史记》影响是不无关系的。
 
分享到:
最新发布
热门推荐
  陕西概况   商务合作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投诉举报邮箱:1225118@qq.com
Copyright 2014-2022 爱陕西_陕西旅游文化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