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一双手,一块土,留住千年的烧制技艺

时间:2023-02-21 11:15编辑:admin来源:网络当前位置: 主页 > 热门

近年来,澄城县致力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尧头窑位于尧头镇尧头村,就在澄城县西南约11公里处的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内。2月15日,记者沿着蜿蜒绵长的道路,探访历经千年依旧生生不息的尧头窑。

一双手,一块土,留住千年的烧制技艺(图1)

1300余年的传承,留住古老的烧造技艺

尧头村西边的老窑厂,曾是尧头村最红火的地方。一座座古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台地上,一口口贴满红底黑色福字的黑瓷大瓮整齐地排列着。在尧头周氏陶瓷传承人周红志的院落,窑里摆放着许多已经烧制好的陶瓷成品,窑外还堆放着一些没有烧制完成的大瓮大缸。

周红志已经是尧头周氏陶瓷的第十一代传承人,主要通过叔父的口传心授来学习陶瓷烧制技艺。其叔父周铁怀是尧头陶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红志说:“尧头陶瓷烧制技艺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尧头窑是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之一。”

尧头村旁的沟内有两条小河,河两边的崖坡上至今还保留有采掘土矿的坑洞。“我们这里三面环沟,耕地比较少,不适合种地,但是山上到处都有高岭土、白碱土,还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周红志拿起高岭土样品说。

一双手,一块土,留住千年的烧制技艺(图2)

从古至今,尧头村的人用智慧和汗水,将陶瓷烧制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把尧头窑锻造成了黄河流域远近闻名的民窑。

多年来,在澄城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共十多处。从发掘出土的陶器和陶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新石器时代澄城县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烧造技艺。《澄城地名志》记载,尧头镇古称“窑头镇”,因烧造瓷器的窑口较多而得名。由于“尧”与“窑”的发音相同,久而久之,“尧”便慢慢地取代了“窑”。

明朝《澄城县志》记载的澄城“瓷砂始于唐”,是关于尧头窑最早的文字记载。尧头窑既烧制黑瓷,又烧制青瓷,在北方瓷窑中极为罕见,为提高尧头窑的历史地位增添了浓重的一笔。明清时期,尧头镇陶瓷业发展到兴盛阶段,鼎盛之时有窑百余处,年产陶瓷220多万件,不仅占据了渭南各县市场,还远销山西、甘肃、内蒙古等地。那时候,尧头村的繁荣和富庶远近闻名。

尧头窑烧制的多为日常生活用品,民间需要什么,这里就烧制什么。方圆几百里内,家家户户盛水的缸、和面的盆、端饭的碗、放盐的罐,多出自尧头村民之手。陶瓷上的花纹、字样、装饰物,也在极力迎合着普通百姓的审美趣味。接地气的定位、低廉的价格,让尧头陶瓷赢得了平民化的市场。

清末至民国初期,由于战乱及匪患不止,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澄城县人口急剧减少,尧头的陶瓷业也严重衰落。

时至今日,尧头窑遗址仍存留古窑130余座、古民居75处、制瓷作坊78处、庙宇祠堂17处,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态古窑遗址群之一,被誉为“中国原生态陶瓷活化石”和“中国现存最大的天然民窑博物馆”,在考古学、陶瓷学、民俗学、建筑学以及民间艺术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1200余℃的惊喜,展现窑变魅力

“1270℃、1280℃、1283℃……温度越高,越要更频繁地查看这一窑瓷器窑变的程度,一般都不能超过1300度。”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忠阳说。

陶瓷烧制的传统手工艺品与工业化生产的商品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唯一性。尧头瓷器烧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没有统一标准,均由匠人自己根据经验把控,不同的温度、厚薄不同的釉色、配比不同的浆泥等等,都能产生不可预估的窑变反应,最终能烧制出独一无二的陶瓷成品。

刘忠阳自幼生长于陶瓷世家,15岁时便跟随祖父、父亲学习陶瓷烧制技艺;有一定基本功后,又多方拜师学艺,学习瓮窑、碗窑、黑窑方面知识及装窑、烧窑、火候技巧等传统古法技艺。尧头陶瓷有碗窑、黑窑、瓮窑、砂窑四个传统窑系,刘忠阳掌握了前三系。

刘忠阳说:“尧头陶瓷的加工过程一般包括泥浆、制坯、施釉、煅烧四大道工序,要是细分的话,有70多道工序。制作泥浆时,先取干土矿石粉碎,投入水池浸泡数日,再搅拌成浆,分池沉淀。粗泥制成瓮、盆等大件器皿,细泥做碗、碟等精细瓷器。”

刘忠阳介绍,烧制陶瓷的窑炉被当地人叫作“馒头窑”,以煤为烧制燃料,大窑用8到6根木椽搭起来,上面放置砖块砌成丁字形,有72个火眼,人需从地下通道钻进去通火。窑门封闭后保留上面的观火孔和下面的入煤孔。观火孔开始烧时开启,待火旺后封闭。封窑时,工匠用泥饼或未烧的缸底盖住窑顶,再用石灰和泥封牢,并将观火孔一起封堵起来。

“烧窑不像在纸上画画,画错了还可以修改。烧窑的过程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错,就没法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纯手工烧制的过程神秘莫测,开窑有‘宝’,窑变过程可遇不可求。”刘忠阳说。

在器物的装饰手法运用上,尧头陶瓷主要有黑釉刻花、黑釉划花、白釉铁锈花、白地青花、黄地铁锈花、青釉刻花等,其中剔花和刻花最具代表。瓷釉色多为白、青、黑三色,以日常生活器皿为主,常见有瓷罐、瓷瓶、瓷碟、瓷壶、灯盏和蒜臼等,造型上多采用单柄形、双耳形、三耳形、塔形、猫形等。

在装饰过程中,工匠通常用工具在白釉或黑釉的瓷坯上,先划出线条流畅、富于动感的简单花纹,然后再用竹笔雕刻花纹,露出瓷坯的底色。手法刚劲、变化丰富,所表现的内容为常见的弦纹、人物、动物、原始图腾等,使得整个器物传递出古朴、清透、凝重的气息。

中国的书法、民谣也是尧头陶瓷的重要装饰内容之一。尧头窑的工匠们常将“福”“寿”“花”“香”等字或民谣词句“写”在产品上,字体多为风格豪放的行书、草书。刘忠阳曾经烧制了一个“放大版”的“福”字碗,直径1.05米、高0.6米,是他40多年来做过最大的碗,号称“尧头第一大碗”。

一双手,一块土,留住千年的烧制技艺(图3)

作为历史悠久的民间陶瓷,尧头陶瓷充满着浓重的泥土气息。生动敦实的造型,自然逼真的形态刻画,不同程度地反映出陶瓷艺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10万余件的年产量,加速文旅融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塑料制品和搪瓷制品大量上市,对传统手工陶瓷制品的销售带来了很大冲击,尧头陶瓷制作技艺一度面临断代危机。

2006年,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家、地方出台的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政策,无疑增强了尧头陶瓷技艺传承人发展尧头制瓷业的信心与干劲,尧头陶瓷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尧头窑遗址不仅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随着尧头窑景区的不断提升和尧头陶瓷的重新开发,当地成立了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管委会,致力于打造集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

“我觉得制作陶瓷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这几年,有很多外地游客来我这儿买陶瓷,他们特别懂行,见过的同类型产品也多。我会根据他们的建议,做一些符合现代人审美的陶瓷产品。”刘忠阳说,“我们也通过互联网研究现在人喜欢的器形,如笔筒、花瓶等,根据它们的尺寸、式样做一些创新,朝着工艺品的方向进行改进,让陶瓷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中。”

一双手,一块土,留住千年的烧制技艺(图4)

一双手,一块土,留住千年的烧制技艺(图5)

目前,尧头窑可烧制的陶瓷种类达20多种,年可生产各类陶瓷产品已超过10万件,畅销国内和国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刘忠阳经常赴渭南、西安、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参加展销会、博览会,为尧头陶瓷走向全国、走出国门作出了重大贡献。

现在,澄城县每年组织尧头陶瓷专业技术培训班4期,培训学员200多名,多次聘请专业人士对全县陶瓷传承人、爱好者、从业者进行培训辅导,不断壮大传承人队伍。以重大节庆、节假日宣传活动为载体,通过展板宣传、展示展览等方式,澄城县多次组织尧头陶瓷传承人走进景区、学校,通过现场讲解、观摩体验、实物展示、图片展览等方式,让大家亲身感受体验尧头陶瓷烧制技艺的独特魅力。

多年来,刘忠阳也陆续带出了一些年轻的徒弟。刘忠阳说:“现在做陶瓷不只是为了销售,更主要是想把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这门老手艺。”

刘忠阳的儿子和女儿也在他的影响之下学习制陶、烧陶。为了更好地传承,刘忠阳送儿子到陕西师范大学非遗培训班学习,接受行业信息的灌输和大环境的影响。女儿现在已经开始上手制作,经常代表父亲参加行业的展览。

“目前,尧头镇已经成立了陶瓷实体企业4家、个体作坊10个。近年来,澄城县狠抓产业培育,设立了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构建了由非遗传承人、乡村振兴帮扶对象和周边闲置劳动力共同参与的开放式培训就业体系,让传统工艺制作成为群众致富创收的有效途径。”澄城县文化馆馆长权俊川说,“澄城县在传承发展非遗方面,突出文旅融合,大力培植旅游产业,2022年举办了首届‘黄河·尧头窑·黑瓷民俗文化艺术季’旅游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尧头陶瓷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非遗陶瓷为依托,将尧头镇从产煤重镇向文化旅游古镇转变。”


上一篇:安康汉阴漩涡镇:春耕茶园管护忙 只待茶园溢新香

下一篇:安仁坊遗址展示馆 多维度展现唐代的市井生活

阅读排行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