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跃动在人民心头的时代旋律|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决赛掠影

时间:2023-09-18 09:49编辑:admin来源:互联网当前位置: 主页 > 民俗

image.png

三人舞《听花开的声音》演出现场。

源于群众、书写人民、惠及百姓。9月5日至8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铜川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决赛在铜川市举行。在群星奖的舞台上,69件从全省各地选拔出的优秀作品,用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形式传承红色基因、表达群众心声,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群星奖是陕西省群众文艺领域的政府最高奖,也是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实现艺术理想的平台。近年来,我省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一大批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的群众文艺精品佳作,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同时,充分展示了我省群众文艺繁荣发展的态势和群文工作取得的新成效、新突破、新作为。

跃动在人民心头的时代旋律|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决赛掠影(图2)

情景表演唱《红军灯》演出现场。

关注社会热点

书写时代新篇

舞台中央的一把红伞,犹如明媚阳光下女孩渴望实现的舞蹈梦想。女孩在母亲的呵护下,一次次旋转、起跳,向着希望迈进。来自专业舞蹈老师的支持与帮助,为她插上翱翔的翅膀,希望之伞执于手中。耀目的红色犹如炙热的火种,为女孩点亮了生命之光……

9月5日,在群星奖舞蹈门类决赛的舞台上,由陕西省文化馆、汉中市留坝县文化和旅游局创排演出的三人舞《听花开的声音》,再现了先天重度听障女孩蒋馨柔追逐舞蹈梦想的真实故事,用意识流的创作手法表现了党和国家对于特殊群体的关怀,以及蒋馨柔胜于常人的坚韧和毅力。表演结束,台下,掌声、喝彩声不绝于耳。

以舞蹈的形式为身边人、身边事立传,是本次舞蹈门类作品的一大亮点。以绥德已故老艺人“六六旦”(李增恒)为表现对象,呈现其对陕北秧歌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的群舞《扇花飞舞岁月梦》;根据铜川市耀州区残疾姑娘海浪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通过网络将铜川大樱桃销往全国各地的自强故事创作的舞蹈《樱桃红了》;表现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在“柿乡”富平的青山绿水间谱写青春之歌的舞蹈《柿乡新农人》……这些都是着眼于时代发展、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

火热的生活给予了扎根人民的创作者更多的灵感和素材。不仅仅是舞蹈作品,在此次参评群星奖的各门类作品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紧扣时代脉搏、表达群众心声的现实题材作品比比皆是。

礼赞在一线无私奉献的矿工的歌伴舞《矿工兄弟》;聚焦卫星发射塔工作站,弘扬爱岗敬业、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的小品《高山上的电波》;以一个家庭施展所能、发展庭院经济为小切口,展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喜人巨变的快板《乡村振兴结硕果》;歌颂在党的领导下,国家在脱贫攻坚、科技发展、改革开放等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对口数来宝《真牛,我的国》……

一部部以小切口呈现时代大主题的作品,在激情澎湃的表演中讲述着三秦大地上的动人故事、传递着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用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激励人民群众继续把梦想写在大地之上。

跃动在人民心头的时代旋律|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决赛掠影(图3)

歌伴舞《巴山茶歌》演出现场。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传统文化

“倒下,站起,相互搀扶,相互托举……纵然身负重伤,纵然被敌人围剿,却毫无惧色、宁死不降!”9月8日,在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曲艺门类决赛的舞台上,由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创排演出的群舞《秦声吼山河》,一开场便牢牢地吸引了观众。

随着秦腔激昂的曲调响起,在3名抗日战士的精神幻化空间中,身着戏装、背插靠旗的“岳飞”和古代将士们出现在舞台之上,与抗日战士一起用生命抵御外敌、捍卫民族尊严。舞台上,古今交融的时空中,战士们舞出了中华儿女血脉中流淌的民族精神。舞台下,观众热血沸腾,深植于心间的爱国主义情感奔涌而出。

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是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在此次群星奖决赛的舞台上,不同门类的文艺作品聚焦红色题材,在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对英雄劳模的赞颂中,擦亮了陕西文艺鲜红的底色。

再现延安保育院守护红色血脉的舞蹈《摇篮》;以照金革命纪念地陈家坡广场雕塑“马灯”为艺术符号,讲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故事的音乐《红军灯》;展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与群众风雨同舟、鱼水深情的戏剧《一张借据》。这些作品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聚焦红色初心,传承胜利薪火,唤起当代年轻人赓续红色血脉、勇立时代潮头的奋斗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参评的多个作品从文化遗产中汲取创作灵感,用文艺的形式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

民间打击乐《黄河激浪》以非遗项目韩城黄河阵鼓为创作元素,表现黄河岸边的老百姓守护文化根脉、弘扬民族精神,不屈不挠、锐意进取的精神品质;戏剧《妈妈的邀请函》用非遗凤翔泥塑表现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热爱;戏剧《巧娘》以秦腔、碗碗腔音乐融合的表现形式,把非遗草编实物展现在舞台上;群舞《一封挂面》以岐山空心挂面非遗制作技艺为元素,展示村民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共同致富的美好图景……这些以非遗文化为表现元素的新作,正是陕西群文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

表达人民心声

展现美好生活

“时间呀,你慢些吧,聊着柴米油盐青丝变白发……”9月6日,表演唱《时间呀,你慢些吧》的歌声在群星奖音乐门类的决赛场上响起。无数为子女操劳奔波、为国家建设埋头奉献,在时光中慢慢老去的“父母”形象跃然舞台之上。短短几分钟的表演让台下的“儿女”们红了眼眶。

“听着听着,我哭了。感觉这歌就是唱给我听的。我的父母就是这样的人,嘴里不说爱,但体现在行动上,每一点、每一滴都是爱。时间并不会放慢脚步,却能促使我们加快脚步。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同时要像父母一样,当好历史的创造者,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观众孙蔼说。

群众文化艺术创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激发群众创新创造活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将普通生活升华到艺术创作的一个转变过程。在此次群星奖决赛的舞台上,不少作品以人们爱听、爱看、爱唱甚至能演为最终目标,突出群众性,让文艺走进人民生活,走进群众心中。

融合了现代摇滚乐、秦腔、关中民谣等音乐元素的表演唱《咸汤面》,将传统面食所滋养出的淳朴、倔强、豪迈的关中人的性格淋漓展现。礼赞劳动、讴歌家乡的歌伴舞《杨凌蘸水面》,唱出了人民生活富足的幸福感、满足感、获得感。以镇巴民歌小调为基础,歌伴舞《巴山茶歌》让茶香与歌声回荡在大巴山中、回响在绿水青山间。将原生态民歌与新民歌巧妙融合,表演唱《巴山酒歌》在酿酒、饮酒、猜拳、祝酒的生活场景中,唱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怀。

此次决赛中,像这类高歌时代主题、高唱文化自信、歌唱家乡和人民、与观众共情的作品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些作品源于创作者对生活的深刻认知,更得益于群文工作者的努力和付出。

“本届群星奖参评人员职业分布广、年龄跨度大。他们当中有专职演员,更不乏来自各行各业的文艺爱好者。有6岁的孩童,也有73岁的老者。”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四级调研员侯蕾介绍,在此次群星奖初选阶段,全省有超过2900名参演人员为各地群众进行了6163场惠民展演,惠及群众765万人,充分体现了群星奖作品“群众演,演群众,演给群众看”的特点。“未来,随着更多基层群文工作者的参与,更多优秀群文作品的涌现,陕西公共文化服务必将带给广大群众更多美好的体验。”


上一篇:“遇见城墙·非遗韵”在中山门下邂逅集市里的非遗技艺

下一篇:暂无

阅读排行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