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县焦岱镇柳家湾是小有名气的社火村。每年春节,全村上百村民都组织举行社火巡回演出。全村老少齐上阵,那叫一个热闹。
本报记者张情悦摄
化好妆的孩子们
社火进蓝田县一家景区表演
清晨6点钟,天还是漆黑一片,蓝田县焦岱镇柳家湾就已经“苏醒”了。
村委会里人头攒动,84岁的柳超群正在给几个娃娃穿衣收拾。一会他们要去表演社火。
柳老说,今年正月里,他们已经在县城各处耍了5次社火。“咱这过个年忙活得很,家里办年货都没时间,都是娃们家操办,我这忙,过年没有几场社火,村里人就会说,这个年咋过的没年味,年年都要整个几场,我们耍得高兴,乡党们看得过瘾,这春节,就过得完美了。”
出了大年初五,元宵节眼看就近了,柳超群最近有点上火,“元宵节要去城里巡演,这两天赶紧招呼大家伙练练,别到时候出了啥麻哒,倒了咱社火村的牌子。”
全村都爱耍社火
化妆师正拿着颜料在给几个孩子画脸谱。毛笔尖轻轻在稚嫩的脸上走着,大气都不敢喘。
“慢一点,颜色弄匀称点,不要一块深一块浅的。叫乡党们看出来,说咋画的大花脸?膈应咱的手艺呢。”老柳板着脸站在一边指挥着。
“咱焦岱镇柳家湾可是个正儿八经的社火村。过年耍社火这都是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平常大家都各忙各的农活,春节咱村就一起忙活这件大事,县上乡里过年要耍上好几场,不赶紧排练排练,娃们手艺会生。”
化妆间里,一群孩子正在梳妆,因早起而略显疲倦的小脸儿在化妆师的巧手涂抹下,不一会便神采飞扬起来。
柳家湾村有一个特殊的“部门”,叫社火局,至今已经有5任局长,柳超群是第四任,现任的社火局局长是村委会主任柳志民。“年龄大了,精力跟不上,干不动了。现在组织、排练一切都是志民张罗,他年轻,又是村主任,村口喊一嗓子,全村老少全都麻利起床,把家伙什扛来了。”
柳志民介绍,社火局共有上百人组成,分为锣鼓、高跷、秧歌、旱船等不同的训练队伍,今年柳家湾社火要走进蓝田县白鹿原影视城等景区表演,社火局从腊月初十就开始排练。“年里已经演出几场了。正月十五还要去巡演,不少都是几岁大的娃娃,娃们家调皮,玩性大,不练熟悉了怕出漏子。”
4岁娃也是耍社火高手
估摸着一个小时的时间,几个孩子的妆已经化好了。
社火表演的化妆是关键。这是一种哑戏,为了让人一目了然,其脸谱更为强调人物的主要特征,一般是专人专脸。而化妆的手艺也是一代代传承。
柳超群说,柳家湾社火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芯子、平头桌、狮子龙灯、地游、旱船、柳木腿等民俗娱乐项目的统称,而乡亲们经常说的“看社火”实际上就是观看芯子表演。
“芯子娃的选拔有讲究,除了形象要符合角色外,年龄大多为六七岁,身高在1米2左右,娃如果太矮,固定时会勒住肋骨不舒服;太高又会驼背,看起来不美观。”柳志民说。
今年4岁的贾怡萱仰着一张小脸聚精会神地看着柳爷爷给她比画动作。“柳爷爷是我们村耍社火最厉害的。得好好记动作,做错了,爷爷该发脾气了。”
村里的年轻后生中,对社火感兴趣的大有人在。“一听耍社火,年轻娃们都很积极,忙前忙后地张罗。现在‘装芯子’都鼓励年轻人上,老人在一旁指点。”柳志民向记者介绍,社火表演开始前,乡党们已经仔细“侦查”过巡游路线,早早占据了屋顶、树杈、柴垛等有利地形,翘首以待,那场景用“万人空巷”形容毫不为过。每每,出街巡游的芯子组总能引来惊呼喝彩不断。
柳志民说,联络、组织、设计、安装、治安等工作均由村民一手包办。经验丰富的老者坐镇指挥,中年人统筹负责,从“装芯子”到“打场子”(社火巡游时烘托气氛的手段),全村老少齐上阵,“那叫一个热闹”。
民间社火的历代传承
社火常被人们叫作“看戏”,即“哑剧”。社火角色的表演者是以舞台亮相的形式进行游展,观众对扮相角色的辨认靠的是脸谱。社火脸谱是以人物的容貌和性格特征出发,用日月纹、火纹、旋涡纹、蛙纹等纹饰的不同组合表现人物的性格;以色彩辩识人物的忠、奸、善、恶,红为忠,白为奸,黑色为正,黄为残暴,蓝为草莽,绿为仪侠、恶野,金银为神妖。
据记者了解,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于我国民间的一种民俗娱乐活动,特别是在北方流传甚广。作为最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2006年5月20日,民间社火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社火集中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它涉及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武术、戏曲、工艺美术等众多艺术门类。社火一词始于宋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祭拜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乐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传统民俗活动。
社火以传统民间传说和戏剧故事为题材,通过一个或一组人物展现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即为一转社火。人物要画社火脸谱,穿社火服装,持社火把杖。社火游演一般是探马在前,后面跟着社火会旗、火铳队(炮队)、旗队、社火队,最后是锣鼓队。
蓝田县文化局局长王养军告诉记者:“焦岱镇柳家湾的社火之所以搞得红红火火,就是一代代不断的传承。柳超群就是从父辈学会的耍社火,现在他又在教村里的孩子们耍社火。看着这些娃们家喜欢这些传统民俗,心里特别高兴,希望经过这些老艺人的言传身教,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文/图本报记者张晴悦
(三秦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