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讯(记者 魏永贤 踪卫华)今年54岁的张引全是眉县横渠镇太白山脚下的咀头村人,平日里,侍弄完庄稼,他还是一位特殊的“舞蹈老师”,他的舞蹈不是芭蕾舞不是爵士舞,而是要踩着高跷赶“犟驴”。张引全和徒弟们表演的“舞蹈”是发源于咀头村、惊险有趣的民间艺术——高跷赶犟驴。从14岁开始上场表演,张引全已经和这门民间艺术打了40年交道了,他说不能让“高跷赶犟驴”在自己手上失传。
咀头村村民大多姓张,据传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张载的后裔。自古以来,这一带文化氛围浓厚,张载“厚德载物,注重教化”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里的人。过去千百年间,山民出行就靠家中饲养的关中驴。在这种地理文化氛围中,一个富有生活情趣和伦理教化色彩的民间舞蹈“高跷赶犟驴”应运而生了。
1994年,“高跷赶犟驴”登上央视春晚,起源于明朝初年的这一民间艺术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先后在中央电视台、陕西广播电视台、宝鸡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演出。
张引全种着六、七亩猕猴桃,平时帮客商收购农产品,他的儿子和儿媳在深圳打工。8月9日,刚刚从南京打工回家的徒弟钱福宽给师傅张引全打电话:“师傅我从南京回来了,您有空吗?咱们耍一会高跷赶驴好吗?” 在家忙着帮客商收购黄瓜的张引全说:“好呀,我马上就能把黄瓜装好箱,你约一下小栗,一会儿我们就去耍。”
张引全将最后一箱黄瓜用保鲜膜封好后,就到村庙将藏在庙里的高跷、“驴”等行头取来,师徒三人相约去村委会耍“高跷赶犟驴”。
十多年前,为了让“高跷赶犟驴”后继有人,张引全在村里收徒,当时曾有十几位少年跟着他学艺,但因为天赋、体质等先天原因,加上徒弟们的家长并不十分支持,最后仅剩下钱福宽、栗明凯等四人坚持至今。另外两名徒弟一个是张引全在深圳打工的儿子,另一个是在外地上大学的学生。
“师傅,我的腿疼死了,您给我松松绑吧。”28岁的钱福宽几乎要哭了。张引全给徒弟绑好高跷,钱福宽装扮成驴,栗明凯手握鞭子扮赶驴人,一出“高跷赶犟驴”就上演了。或许是半年多没有玩了,高跷上的“驴”和高跷上的赶驴人都有些放不开手脚。
“犟驴你还犟,你再不起来,看我抽你。”钱福宽装扮成驴,栗明凯手握鞭子扮赶驴人,耍了一会儿之后两人都开心地笑了。然而仅仅耍了一会儿,师徒三人就各忙各的事去了。
28岁的钱福宽说:“等我过年从南京回来就可以放开耍上一阵子了。” 钱福宽在南京从事机械安装工作,平常很少有时间回老家。
历经600多年的传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历经沧桑,如今能够表演“高跷赶犟驴”的人越来越少,张引全和徒弟也只能偶尔相聚,张引全家的相框里装着他们到各地表演的照片。
古色古香的高跷有年头了,它承载着老一代人的记忆。
除了如今还能表演的四名徒弟,还有四、五名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每年春节放假时在村委会前跟着张引全学踩高跷赶驴。张引全说:“这项民间艺术,技巧性强,有一定危险性,2003年,一个孩子训练时膝盖摔碎了,好在年轻,恢复得很好,没有留下后遗症。”或许这也是许多家长不愿让孩子学习这一民间艺术的原因。
张引全带徒弟时总是一脸微笑,充满耐心,和当年师傅带他时的严厉劲儿不大一样。张引全说:“现在的孩子和以前的孩子不一样,你总是板着面孔人家肯定不喜欢,你和他们亲近一些他们就喜欢你,就会好好学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得让“高跷赶犟驴”一代代传下去,不能失传在我手上。”
张引全的师傅张涛英今年已经81岁了,他是“高跷赶犟驴”第17代传人。张引全自小跟着师傅学艺,14岁就开始上场表演,张引全很敬重自己的师傅,时常也来看看他老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