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骆明秉表演火彩

火彩表演

火彩表演

表演火彩所需要用到的工具
乐楼,又叫戏台,是中国传统戏曲的演戏使用的建筑。中国戏曲也可称为“戏楼文化”。戏楼形态各异,形成了传统戏曲演出空间,是中国民族特有的戏剧观演场所。
随着时代的变迁,西安剩下的古戏楼也是屈指可数。远在秦岭脚下的杨明轩故里黄堆村古戏楼明代方形石阶基座上的石砖大抵也是抵不过悠悠岁月,石砖离支撑戏楼的左前柱基只有几公分了,如果再靠近一点,整个戏楼也就将垮塌下来。
傍晚的戏楼前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一位八十四岁的老者和他的老伴、女儿,还有一群文化遗产的志愿者们。
老者名骆明秉,艺名黑娃,长安滦镇红庙坡人,他告诉记者,日本鬼子投降那年,自己就随班子学戏了,因为自己的门面大,得学花脸。那时秦腔名家有不少都是来自沣河两岸的贫寒子弟,解放那年,自己嗓子坏了,就开始管理戏班子里三衣箱和杂衣箱。这60多年来,也随前辈练就了一套秦腔火彩的绝活。
即将坍塌的古戏楼前,志愿者杨波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全套火彩道具,骆明秉便开始了他的表演,明暗交替的吹火、放火、吹火籽,吸引了不少村民。表演完,骆明秉折叠着火折子说,这就是武侠小说里的夜行人必备家当。
骆明秉告诉记者,放火绝活是为了剧情服务,必须不迟不早,恰到好处,决不可喧宾夺主,更加不可学艺不精,烧了服饰胡须。戏曲放火多用于神仙鬼怪,多两性变幻,比如孙悟空摇身一变、《火焰驹》里千里马四个蹄子下的一串铃火,表现封神榜闻太师下场的火门等都是放火彩把式。
早期的秦腔艺人表演火彩把式时的火源用的是荞面,渐渐地,艺人们用松香代替了荞面。这些火源的选取全部来自于身边最简单的事物。九十年代,随着戏曲舞台的改进,这项古老的技艺逐渐淡出舞台,大多都是采用现代的烟雾效果和舞美效果。
骆明秉告诉记者这样一句谚语“死怕上南山,死怕把花摘”。也就是说如果把戏唱砸了,不如到南山砍柴,到渭北拔棉花。对于秦腔艺人们来说,称得上是最艰辛的事情了。
时代在发展,这满载百年辉煌的古戏楼和秦腔彩火却是在与时间赛跑。或许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正如骆明秉所讲艺人们表演的准则一样“上了戏楼,全心投入当下!”古戏楼和秦腔彩火的辉煌历史是永远不会被遗忘的。
火彩(名词解释)
火彩(戏曲艺术术语),中国戏曲舞台上表现火焰、烟云各种特技的统称。一作彩火。始于汉代百戏的“吞刀吐火”。宋代傩仪和目连戏中广泛应用。明代戏曲演出中,火彩用于渲染鬼神,扩及战争场面,如《草庐记》火烧赤壁一出就施放烟火。火彩主要有两类,一为演员口吐;一为检场人员施放,后者川剧叫撒粉火,通称撒火彩。花式甚多,如绕成大圈的叫月亮门,连接不断的叫连珠炮,劈空飞出的叫过梁,飞焰落入台口盆中以引燃盆内酒火的叫钓鱼等,都是极有表现力的造型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于片面强调隐蔽检场,此类特技在不少剧种中渐失传。
扮演者口吐的火彩又分两种:一是把松香粉等引燃物喷到另一扮演者所持的火把上,引起腾腾烈焰,如扮演李慧娘等;另一种是口衔圆锥形火筒,两端有孔,内盛燃烧的草纸灰细片,徐徐吹出,呈现火星闪烁,如扮演判官、钟馗等。
检场人施放火彩,通常称为“撒火彩”,川剧称为“打粉火”。其法以细草纸摺作引火,夹在手指间,手中握松香粉,冲火以出。要依据剧情,结合表演,疾徐长短浓淡恰到好处,非训练有素者不能得心应手。撒火彩的花式甚多,各有名称,如绕成一大圈的叫“月亮门”,接连不断的叫“连珠炮”,劈空飞出的叫“过梁”,飞焰落入台口盆中以引燃盆内酒火的叫“钓鱼”,等等。在川剧《烧濮阳》、京剧《连营寨》等的演出中,火彩都是极有表现力的造型手段。掌握此种特技,是检场人的职务之一。近30年来,由于片面强调隐蔽检场,此类特技在不少剧种中已渐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