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手艺人,更是守艺人——华县皮影戏“守”与“传”的思考

时间:2023-07-25 09:08编辑:admin来源:互联网当前位置: 主页 > 民俗

华县皮影戏

华县皮影戏是一种集文学、舞蹈、美术、音乐等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唱腔细腻悠扬,皮影造型独特、种类繁多、题材丰富。

华县皮影戏的产生、发展和形成,得益于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渭南丰富的民间文学为皮影戏剧本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精巧绝伦的民间工艺则催生、完善了皮影雕镂技艺的发展。

华县皮影戏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县皮影文化产业群被原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手艺人,更是守艺人——华县皮影戏“守”与“传”的思考(图1)

“汪氏皮影”工作室里挂满了大大小小装裱好的皮影。

渭南市华州区(原华县)南依秦岭,北临渭河,境内星罗棋布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记载着炎黄子孙创造文明的轨迹。深厚的民间文化艺术根脉,串联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彰显着民间文化艺术的自信与繁荣。在这花团锦簇的民间文化艺术中,最为耀眼的,当属华州皮影。

皮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艺术精华。被誉为“中华一绝”的华县皮影戏,作为陕西东路皮影的代表,将以“碗碗腔”为主的华县皮影戏细腻悠扬的唱腔和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技艺——需要历经刮、磨、刻、染、烫、缀等24道工序的皮影雕镂技艺巧妙进行了结合,代表了中国乃至世界皮影艺术的最高成就。

如今,这个在关中大地上流传了两千多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皮影戏,依然处在失传的危机中。传统皮影戏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又该如何传承下去呢?华县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汪天稳、魏金全的讲述,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和启发。

汪天稳 选择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少了

对策

探索皮影的跨界之路,在与其他品牌的合作与宣传中,让世界了解这门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通过非遗文化的传播、发展,让更多人深度参与到技艺传承当中

西安城墙根下的书院门里,有一家家清净雅致的字画文玩店铺。藏在巷道深处的“汪氏皮影”便是其中一家。

沿着窄小的楼梯向上,二楼楼梯口便是汪氏皮影工作室。不算大的客厅里,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装裱好的皮影——与腾讯合作定制的企鹅QQ京剧造型,为爱马仕、芬迪、百度等品牌设计的品牌Logo,以兵马俑、大雁塔、天安门为原型创作的作品,依照民间故事创作的《烂柯故事》《魁星点斗》等大幅皮影作品,让人眼前一亮。这些精巧别致、色彩艳丽的皮影作品都出自华县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天稳,以及他的女儿、陕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汪海燕之手。

“这几幅《西游记》人物图是别人定制的,因为尺寸大特别费时间,做了一年多才完成。”汪天稳指着放在地上的一套大幅皮影作品说,“刻皮影本身就是个慢工出细活的活计,选皮、过稿、镂刻、敷彩、缀结等24道工序一道都不能少。一幅A4纸大小的皮影要三四天才能完成,四尺大小的皮影就是熟手最快也要两三个月才能完成。工期长、产量少、利润低,再加上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大,选择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少了。”

今年73岁的汪天稳是地道的渭南市华州区人,11岁时,他离开家到西安跟随皮影雕刻大师李占文学习皮影雕刻技艺。“不同于其他地方皮影雕刻技艺,华县皮影雕刻使用的是推皮走刀的雕刻手法——右手拿刀保持不动,左手推动牛皮形成图案。要练好基本功,一天三次练功必不可少,勾线条、画、染都要练。为了锻炼手部力量,要在胳膊上吊着砖,手臂上还要压着砖。”汪天稳介绍,学艺的辛苦让许多人对这一行避而远之。多年来,汪天稳带过的徒弟有上百个,而真正坚持下来的只有20多个。

“以前的皮影就是为皮影戏服务的。老戏不唱了,皮影就没有了用武之地。改革开放后,皮影作为旅游纪念品被推上市场。那时,我带动我们一个村做皮影,收入比上班还要高,很是红火。”说起皮影曾经的辉煌,汪天稳眼中满是光彩,“后来,技术先进了,很多人用电脑刻制皮影,一天能做几百个,价格非常便宜。因为普通人根本分辨不出机器制作和纯手工制作的区别,使得纯手工皮影的市场越来越小。”手工皮影的没落让汪天稳眼中的光彩逐渐黯淡。

如今,专程找汪天稳父女做皮影的,大多是业内人或熟人介绍来的。汪天稳要把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的补贴费用和退休工资都贴进去,才能维持工作室的正常运行。相比这些,最让汪天稳心焦的,还是皮影雕刻技艺的后继乏人:“现在能完成华县皮影全套雕刻工序的人不超过30个,最年轻的也都40多岁了。虽然国家在大力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但真正能耐下性子学、把这干一辈子的人还是少数。”

让汪天稳欣慰的是,他的三个孩子都爱好并从事与皮影相关的工作,孙子辈也有人将继承他的衣钵。其中,大女儿汪海燕不仅有着出色的雕刻技艺,还有让华县皮影戏发扬光大的信念和头脑。

“现在我们除了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皮影和蕴含其中的非遗文化被更多青少年和大学生所熟知和喜爱外,还在探索皮影的跨界之路。我们希望在与其他品牌的合作与宣传中,让世界了解这门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通过非遗文化的传播、发展,让更多人真心喜爱这门技艺,愿意深度参与到技艺传承当中。”汪海燕介绍,选址在北京什刹海的汪氏皮影主题酒店,已经在筹备当中。未来,汪氏皮影主题酒店也将落户西安,让皮影艺术走出博物馆,回归生活、融入生活。

手艺人,更是守艺人——华县皮影戏“守”与“传”的思考(图2)

华县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魏金全在表演。

魏金全 如果再没人学就真的要失传了

对策

皮影戏的传承,需要有专业团队给予学习这个行当的年轻人生活保障,在加大对皮影戏的剧目研究和创新发展的同时,探索适合的商业发展模式

西安市高新幼儿园的一间教室里,魏金全从随身携带的包中掏出一堆钢管,利落地将之连接起来。一张白色幕布被穿在两根横梁上,幕布上方的红色绒布上写着“中国陕西华县皮影戏”几个大字,两侧垂下的楹联上则是“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字样。仅仅几分钟,一个皮影戏的演出舞台便搭好了。

“我经常一个人演出,这样的台子搭建和拆卸都很方便,一个人就能完成。”魏金全一边说着话,一边在幕布后方挂好简易的灯泡,再从箱子里取出雕刻精致的皮影布景和演出用的皮影人物。布置好幕布后,他将手机连接上蓝牙音箱,调试好演出要用的音频。“皮影戏俗称‘五人忙’,要由前声、签手、上档、下档和后槽五个人来协作表演。我这个角色是签手,负责操控全部皮影活动和景物道具布置,前声负责唱腔、念白、口技及月琴、堂鼓等乐器,另外三个表演者则要操作3至4种乐器。如今,这种传统皮影戏已经很少演了。我一个人演出只能用配音。”

出身华县皮影戏世家的魏金全,在父亲、伯父、堂兄的影响和几位师傅的教导下,成为一名集签手、前声、后槽和皮影雕刻于一身的皮影戏艺人。自小,他便见惯了十几个皮影戏班社演大戏的场景:“我父亲演戏那会儿,华县有48个皮影戏班社。到我们这一辈的时候,还有17个班社。现在,能凑齐传统皮影戏演出班底的,没有几个了。”

“能演华县皮影戏的艺人基本都75岁左右了,没有重大活动是不演出的。我是华县皮影戏表演者中最年轻的一辈,今年也已经60岁了。”身为华县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说起皮影戏的现状,魏金全满是无奈,“前些年,华县皮影戏又是上央视、又是出国演出,确实火了一阵子。那时候我还收了好几个外国徒弟。我们将戏文翻译成不同的外语,让他们用外语唱段配合皮影表演。他们回国后,这种演出在当地很受欢迎,各自都发展得非常好。但在咱国内,皮影戏却发展不起来。”

“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是个好东西,可就是没人学。为啥?靠这个营生养不了家,糊不了口。”如魏金全所说,他从事了40年皮影戏表演,靠着口碑和名气才能接到不算太多的演出邀约,刚刚出道的年轻人如果接不到演出邀请,他们该怎样生存!“传统皮影戏表演中最难的不是操控皮影,而是唱腔。如今会唱的艺人都老了,如果再没人学就真的要失传了。”

“我现在正在想办法筹集资金,希望能录制一些皮影戏的传统剧目,把相关资料保留下来。就算以后没人会唱了,起码也能给后人留下些参考资料吧。”魏金全说,“有人问我这么做图啥?我啥也不图,就图对得起这门手艺,图不让先人传下来的手艺断在我手里。”

随着小观众们就座,锣鼓声从音箱中传出,魏金全认真地表演起《按图索骥》和《小马过河》。其实无论是这样的“非遗进校园”活动,还是在工作室中定期给学生教授皮影制作和表演手法,对于期盼后继有人的魏金全来说,进度都太缓慢了。

“皮影戏的传承,需要有专业团队给予学习这个行当的年轻人生活保障,在加大对皮影戏的剧目研究和创新发展的同时,探索适合的商业发展模式。只有让华县皮影戏成为一门生存技艺,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让这个行业真正得到传承和发展。”魏金全说。

手艺人,更是守艺人——华县皮影戏“守”与“传”的思考(图3)

雕刻精致的皮影人物。

皮影戏 艺术受热捧传承遇“冷”

对策

渭南市先后成立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渭南市皮影协会,投资建设华州明清皮影博物馆,制作出版相关影像资料、书籍文献,出台《华州区培养皮影戏曲艺术传承人奖励办法》等政策

发源于西汉时期古华州(今渭南市华州区)的皮影戏,是一种用光照射兽皮等做成的人物剪影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又被称为“影子戏”“灯影戏”等。

皮影戏历经数千年传承至今,融戏剧、文学、音乐、美术于一体,在三尺幕布的灯影间,演绎了无数动人的故事。“不看影戏,不知礼仪”这句流传在渭南地区的俗语,深刻反映了传统皮影戏中所蕴含的古典哲学思想和不容忽视的教化作用。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皮影艺术经历了大起大落,华州皮影戏便是见证者之一。

20世纪80年代初,渭南地区仍有17个班社从事皮影戏表演,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谁家的红白喜事都少不了搭台唱皮影戏。一部本戏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余天,一个庙会就有几个皮影戏班社搭台对擂,热闹非凡。魏金全的父亲魏振业就曾带领自己的班社连演86场,轰动一时。

1995年至2006年,是渭南地区皮影戏班社最辉煌的时期。那个时期,老一辈华县皮影戏民间艺人吕崇德、刘华等曾多次去往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远赴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演出,收获了众多的掌声和认可。同一时期,汪天稳开始将传统皮影雕刻与流行事物相结合,通过艺术化、装饰化的皮影作品,探索传统皮影市场向艺术品和文化礼品市场的转型,一度带动华县当地的皮影制作和销售热潮。

然而,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和更多娱乐项目的兴起,皮影戏逐渐被人遗忘。直到2017年,国家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后,华县皮影戏又重新多次登上各大卫视的综艺节目,出现在影视、戏剧、音乐作品中,并前往海内外参展、演出。这门具有浓厚陕西关中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再一次被大众所关注。

一时间,众多国际知名品牌的合作邀约、海外节庆展会的参展邀请纷至沓来,慕名前来学习皮影雕刻技艺和表演技法的外国友人络绎不绝。“汪氏皮影”陆续和多个国际知名品牌合作,汪天稳也教了多名外国徒弟。魏金全先后在亚洲博鳌论坛文化之夜、多媒体互动皮影秀《皮影笑传》、2023丝路春晚等舞台上进行皮影表演,教的外国徒弟至今仍有多人从事该行业。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政府也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渭南市先后成立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渭南市皮影协会,投资建设华州明清皮影博物馆,制作出版相关影像资料、书籍文献,出台《华州区培养皮影戏曲艺术传承人奖励办法》等政策。

然而,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究其根源,华县皮影戏面临失传危机的本质是,这门手艺无论雕刻技艺还是表演技法都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钻研,但却没有相应的丰厚回报,连学艺期间的生活保障都无从谈起。

渭南市曾成立渭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集结包括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在内的10位华县皮影戏老艺人,并成立渭南皮影表演团坚持表演传统华州皮影戏,设立皮影传习所进行传承人招募培养,试图通过“旅游+文化+非遗演出”的形式开展抢救性保护和产业发展。最终,随着该公司的解散,渭南皮影表演团也不复存在。这些平均年龄75岁的老艺人们也因为身体原因不再出现在幕布之后,他们肚中的百余本老戏也难有再见天日的机会了。

5月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举办,魏金全和几位老艺人受邀前往西安易俗社表演华县皮影戏。

当老艺人铿锵顿挫的唱诵声响起,皮影戏经典剧目《卖杂货》上演,坐在扁担上抽旱烟的皮影人物卖货郎口中缓缓吐出了一股烟雾。这精巧绝伦的一幕被无数屏幕前的观众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

峰会期间,200多件由汪天稳和汪海燕带领学生们精雕细刻的皮影作品,通过直播镜头展示给全国乃至海外的观众。这次展出在西安易俗社持续了一个多月,前来参观学习的市民和游客,深切感受到了这门古老民间艺术的非凡魅力。

“影老了,爷爷的爷爷就爱唱;戏文老了,孙女的孙女还没忘。锣鼓响,一块小布儿一挂好戏就开场……”相信随着人们对华县皮影戏越来越多的了解和认识,这门传统艺术定会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下,绽放出新的生命力,如童谣所唱的那般焕发出历经岁月沉淀的明丽华光。


上一篇:陕西特色非遗项目精彩亮相【中国—中亚峰会】

下一篇:宝鸡市陇县:“七夕”佳节承习俗 移风易俗树新风

阅读排行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