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一方水土兴产业 一曲民歌传四方|榆林市榆阳区聚力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时间:2023-07-02 10:44编辑:admin来源:互联网当前位置: 主页 > 乡村

一方水土兴产业 一曲民歌传四方|榆林市榆阳区聚力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图1)

远眺榆阳区古塔镇赵家峁村。

一方水土兴产业 一曲民歌传四方|榆林市榆阳区聚力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图2)

采访团一行参观榆阳区古塔镇赵家峁村改革展览馆。

一方水土兴产业 一曲民歌传四方|榆林市榆阳区聚力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图3)

榆阳区古塔镇赵家峁村美丽农居。

一方水土兴产业 一曲民歌传四方|榆林市榆阳区聚力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图4)

采访团一行参观中盛农投百万只肉羊屠宰加工厂。

一方水土兴产业 一曲民歌传四方|榆林市榆阳区聚力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图5)

采访团一行在陕北民歌博物馆欣赏榆林小曲。

      乡村振兴的榆林实践

      全国农民报社长总编调研采访活动

村庄空壳、集体空心、村民空巢的“三空村”何以华丽变身?一只羊子如何串起绿色高效的畜牧业发展链条?一曲民歌又怎样“声声不息”唱出黄土文化的新天地?这些,都能在榆阳区乡村振兴提质推进的发展历程中找到答案。

6月26日,全国农民报社长、总编调研采访团走进榆林市榆阳区,深入挖掘榆阳区在推动乡村建设、聚力产业发展、打造文化品牌等方面的新模式、新做法、新路径,近距离感受塞上驼城的独特魅力。

1 小山村大变革

夏日的陕北,入目都是深深浅浅的绿。榆阳区古塔镇赵家峁村的山山水水,就像大自然的调色盘一样色彩斑斓。红瓦灰墙的民居、鳞次栉比的大棚、晃晃悠悠的吊桥……大美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漫步村中,高空索道、彩虹步道、特色民宿、美食街区等应有尽有。难以置信,这个户籍人口不足千人、常住人口不足百户的陕北小村竟然还有这些高档“配置”。

“其实,我们这儿和周围其他村一样,并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资源禀赋。”赵家峁村原驻村第一书记王奋堂向调研采访团成员说,“2013年以前,村民大多以传统小农经营为主,村上耕地荒芜闲置,村集体经济还有欠账,真正是一穷二白。”

是什么让赵家峁村短短十年间从一穷二白的“烂杆村”变成的地肥水美的“米粮川”?这就要从一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说起。

2014年,赵家峁村成为陕西省首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后大力推行产权制度改革,筹集资金435万元,形成村庄发展的“原始资金股”;2017年,赵家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巨大转变,打通了脱贫致富的关键一步。

旅游产业年收入突破1300万元、村民年收入达23986元、90%的人都在城里买房……这是赵家峁村探寻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效。多年来,利用村集体流转土地和村民筹集资金,赵家峁村建起了33座设施果蔬大棚、35亩集中养殖小区;新栽植山地葡萄150亩、山地苹果150亩;建成了112套美丽农居……

乡村旅游的发展也给村民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家门口上班,轻松又自在,地里的活儿抽空就干了,两头都不耽搁。”46岁的村民刘彦平以前在外打工,前几年他回村开起了摆渡车,每月都有固定工资,加上村集体经济分红,收入比在外打工时翻了一番,日子越过越红火。

“这些年,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我们聚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村子发展得越来越好。”说起这一点,王奋堂颇感欣慰。

2 小羊子大产业

“我们依托双线生产和信息化、网络化生产经营管理,实现了肉羊屠宰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生产加工……”6月26日下午,在中盛农牧肉食品加工车间,生产厂长李江波向调研采访团介绍道。

有序运转的流水线上,人工与机械分工协作,一只只湖羊经过一次转挂、二次转挂、水平预剥、剪蹄扯皮等几十道工序后将由这里走向百姓餐桌。

近年来,榆阳区围绕“4+2+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湖羊产业。作为榆林地区肉羊全产业链建设的龙头企业,年屠宰羊子100万只的中盛农牧为打造培育“榆阳湖羊”区域品牌,实现畜牧业绿色、高效、链条式发展增添了强劲动能。

中盛农牧是榆阳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入驻的众多企业之一。在园区数字农业产业服务平台大屏幕上,马铃薯、大漠蔬菜、谷物杂粮、肉牛肉羊、共享农业等特色产业的规模数据、价格趋势等信息一目了然。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范”令调研采访团成员大开眼界。

“在这里,我看到了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看到了智慧管理的先进理念,这让我对榆林‘新粮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山西农民报副总编辑刘桂梅参观完后感慨不已。

和榆阳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样,上河集团常乐堡15万只湖羊养殖基地也让人直观感受到了榆林现代农业的魅力。13个养殖分区、167栋养殖大棚有序分布,饲草种植、青储加工、有机育肥等配套功能一应俱全。

“我们高效利用采空土地建成湖羊养殖基地,以工哺农助推发展,推动企业农户联结共赢,形成与周边榆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农业示范园、常乐堡古堡文化旅游圈、麻黄梁地质公园的循环联动,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上河集团湖羊养殖基地副总经理李晓慧称,基地目前带动2000余户农户进行湖羊养殖,提供就业岗位1500多个。

榆阳区麻黄梁镇乔界村村民林马如在基地已经工作了5年,主要负责400多亩饲草的日常管护。“现在,浇水有滴灌、喷灌,播种、收割都是机械化,省时还省力,一点儿都不费人。”提起这份工作,林马如感到很满足,“离家近还管吃住,每月6000多元的工资都能拿到手,这样的好差事干着也有劲。”

3 小民歌大文化

一座城就是一首歌,述说着城市的记忆和模样,映照着这片土地的过去和未来。而榆林的模样,就在一首首高亢悠扬的陕北民歌中清晰勾勒。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哎?几十几道弯上有几十几只船哎?几十几只船上有几十几根杆哎……”一走进陕北民歌博物馆,来自榆林市子洲县的陕北民间歌手胡俊成正放声歌唱《黄河船夫曲》。熟悉的旋律伴随着嘹亮的声音,让人重温那段充满艰辛与奋斗的年代。

“陕北民歌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文化艺术,我们这里没有几个人不会唱。”胡俊成说,他从小喜欢唱民歌,在博物馆工作后经常自己编词作曲,“民歌要传承发展,不仅要守住根脉,更要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元素、新场景、新故事,才能保住民歌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流传千年,传唱不息。”

沿着馆内的步道、台阶缓步向前,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老物件,一个个老故事,串起了陕北民歌悠久而辉煌的发展历程。馆内设计别具一格,从地面、墙体,到装饰摆件、空间布局,无不体现着黄土高原的原乡美学。身着陕北特色服饰的民间歌手在展区前高唱着或古老或现代的陕北民谣,一声入耳,荡气回肠。

作为一种特色的民间艺术,陕北民歌是榆林具有标识度的文化符号,其旋律、腔调、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是独一无二的。近年来,为提升榆阳文化品牌影响力,充分展现榆阳文化自信,榆阳区加快“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陕北民歌博物馆作为项目之一,自建成以来在展示陕北民歌发展成果的同时,已经成为传承陕北民歌文化精神、繁荣陕北民歌文创事业的重要平台。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聆听陕北民歌,感到非常震撼。这种原生态民歌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中的场景,情感质朴、节奏自由,是地方文化的精髓,它需要有人记住,有人欣赏,有人传承。”走出陕北民歌博物馆,吉林农村报社社长隋二龙意犹未尽,“陕北民歌是一方文化瑰宝,唱出了时代强音、唱出了老百姓的心声,也唱出了一片新天地。”

一方水土培育一方产业,一曲民歌见证生活变迁。榆阳区兴业兴城、强区富民的乡村振兴新故事仍在继续。


上一篇:西安市“走进和美乡村”系列新闻发布活动走进灞桥

下一篇:乡风好引领乡村美 让乡风文明内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注入乡村的灵魂

阅读排行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