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唐西市
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往中具有重要的枢纽和中心地位,汉唐两代尤为突出。
约公元前10世纪,西周王朝的周穆王曾从镐京出发,跨昆仑山,翻越葱岭,到达中亚。
约公元前3~4世纪,以“善御”著称的秦人活动范围已远及印度。成书于此时的古印度文献《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中出现CINA 一词,即“秦”的音译。由古印度梵文CINA衍生出世界上多种语言称呼中国的专名,如英文、德文的CHINA、法文的CHINE、意大利文的CIMA等沿用至今。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辟以长安为起点,联结欧亚大陆的通道“丝绸之路”。从此,汉代使臣、商贾和中亚、西亚、南亚各国使节、客商频繁往来。先后来到长安的有身毒(印度)、安息(伊朗)、大月氏(阿富汗北部)、康居(中亚古国)、大宛(中亚古国)、罽宾(阿富汗喀布尔河流域)、条支(伊朗西南布什尔港附近)、黎轩(古罗马帝国)、狮子国(斯里兰卡)等国使节与客商。与此同时,倭(日本)、三韩(韩国)、扶南(柬埔寨一带)、掸国(缅甸)、寮(老挝)等国也经由海路派遣使者、客商来到长安。这种前所未有的大范围国际交往,使得汉代长安成为国际性都市。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商业贸易迅速发展。中国的丝织品、漆器、竹器、铁器、药材、炼钢与凿井技术及桃、梨、生姜等植物由长安输往中亚、南亚和欧洲。据古罗马学者普林尼估计,仅罗马一国,每年购买中国丝绸耗用金币约7万英镑。与此同时,“殊方异物,四面而至”,中亚、南亚的毛布、毛毡、良种马、驴及石榴、葡萄、苜蓿、鹊纹芝麻、无花果、绿豆、豌豆、黄瓜、大葱、胡罗卜、大蒜、番红花、胡荽、核桃、胡椒、西瓜等也输入中国。中外文化交往随之繁荣,中亚的箜篌、琵琶、胡笳、胡角、胡笛等乐器传入长安。张骞从西域带回的《摩诃》、《兜勒》等古印度乐曲,经李延年改造仿作成《新声》28解。中国的古典舞蹈也吸收了西域各民族舞蹈成份。公元1世纪后,印度佛教东渐,溶入希腊、罗马艺术成份的犍陀罗绘画雕塑艺术传入后,中国传统绘画在古朴中增加了富丽色彩和雄壮气魄。高度发展的汉代文化艺术也由长安传播到天山南北以及更遥远的西方,西域诸国王室、贵族子弟多到长安就学。
魏晋南北朝时,长安与西方各国通过“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往依然络绎不绝于途。大秦(东罗马帝国)的火浣布(石棉布)、水银、玻璃、药材传入中国。中国的养蚕术传往波斯,又辗转传往欧洲。自印度传入的佛教这时逐渐与中国传统伦理、宗教观念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并广泛流传。长安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佛教文化中心。
唐代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达于鼎盛。唐王朝繁荣发达的经济、灿烂辉煌的文化对亚洲、欧洲、非洲各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据《唐六典》记载,当时来到长安通使的国家、地区多达300个,东罗马帝国曾7次派遣使节到长安,日本正式的遣唐使到达长安13次,阿拉伯帝国曾36次来长安通使,许多国家王侯贵族在长安长期或短期居住。唐太宗昭陵祭坛内立有14国宾王石像,除西域诸国君王外,还有新罗(韩国)、婆罗门(印度)等国君王。唐高宗乾陵前的61尊宾王使臣石像中有波斯(伊朗)大首领南昧和卑路斯。西域各国“入居长安者近万家”。唐仪凤四年(公元679年),波斯王子泥俚斯自长安统率归国的部属就达数千人。在长安的外国留学生、求法僧、学问僧数量众多,不少人长期居住并供职于唐王朝。唐代长安国际贸易规模庞大,经由“丝绸之路”到长安的西方客商以突厥、回纥、大食、波斯和拂菻(东罗马帝国)最多,擅长经营珠宝的波斯商人使长安的珠宝业兴盛一时。西域及西方各国的良种马、牛、羊、皮毛、珍禽异兽大量输入中国。尤其马匹交易数量巨大,除民间贸易外,国家“每岁赍缣帛数十万匹就市戎马”。1955年以来,在西安市东郊、西郊曾多次出土波斯银币、东罗马金币、阿拉伯金币、日本铜币、希腊铅饼。1987年法门寺出土的宫廷供养器物中,有多种东罗马帝国、波斯生产的玻璃器皿。唐代长安国际贸易之兴盛,于此可见一斑。
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并产生深远影响。独具特色的中国建筑、雕塑、城市规划及医药从长安传往世界各国。古代日本京城完全仿照唐长安城格局规划,平安京的宫殿建筑,仿照长安大明宫含元殿的式样,连砖瓦的纹饰也很相似。日本奈良王朝还仿照唐长安宫廷制度,设典药寮,置医、针、按摩博士,学习中国经典医著。长安也以兼容并蓄的恢宏气魄吸收各国文化精华。唐代药典中增收了来自西方的安息香、龙脑、胡椒、郁金、茴香、豆蔻、丁香、犀牛角等药物。天文学家僧一行在总结前人历法基础上,吸取印度历法优点,发明《大衍历》。长安译经僧人守温仿照梵文拼音原理,制定汉语30个声母,奠定了汉语音韵学基础。长安城中胡乐、胡舞、胡装、胡食盛行。流行在长安的西域音乐,又辗转传入朝鲜、日本、缅甸。唐代长安乐曲流传日本至今可考的,就有《破阵乐》、《甘州》、《拨头》、《春莺啭》、《北廷乐》等十几种。长安在公元7~9世纪成为国际商业贸易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